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 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核心动力、表现形式、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具有天然耦合性。无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具有独特优势。无锡要“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未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未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无锡力量。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无锡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重塑全球产业与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是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和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我国上海、深圳、浙江、北京等地积极出台政策文件,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无锡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新质生产力是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前瞻性、颠覆性、引领性等特征的产业。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具有天然耦合性。
(一)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高度契合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传统生产力向以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一种跃升。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科技创新,由此引发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发生变革,进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前沿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高度匹配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以新技术重塑产业体系的过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构建由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组成的自主可控、完整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高度统一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引领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生产力水平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跃升。培育未来产业是将生产要素投入到研发、生产、营销等全流程中,重新进行优化组合,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变革,从而催生新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发展都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四)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高度相符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融入和应用到传统产业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未来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产业领域新、绿色发展足等特点,能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产业链向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能为培育未来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广阔空间。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无锡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扎实,科创资源丰富,人才实力强大,营商环境优越,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具有良好条件和先发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毗邻长江,坐落于太湖之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美誉。无锡拥有水陆空、轨道交通等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连接长江和太湖,南北全长41公里。无锡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性铁路枢纽,沪宁沿江高铁与京沪高铁纵横贯通,锡澄S1线、锡宜S2线在无锡交汇。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拥有多条客运航线和国际货运航线,已成为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无锡正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示范城市,2023年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无锡处于长江经济带和沪宁杭经济圈的交汇点。近年来,无锡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通达亚欧大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发展成果丰硕。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产业基础雄厚
无锡经济发达,产业基础扎实。《无锡日报》数据显示,2017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GDP超万亿元的地级市;2023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4位、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无锡人均GDP达到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等为主体的近代民族工商业在无锡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无锡强势崛起;2015年以来,无锡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着力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三个集群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截至2023年底,无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32家,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二;世界级“灯塔工厂”3家;无锡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122家,位居全国前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创新生态优越
无锡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劲。近年来,无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锻造了“神威·太湖之光”“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国之重器”。无锡市科技局和《无锡日报》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9%、连续11年在江苏省位列第一;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2024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显示,无锡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共218家,获评企业数量均位居江苏省第三。无锡建立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截至2023年底,无锡有7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8家市级创新联合体,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中东、新日韩等地区共建66家“科创飞地”。目前,无锡正加快建设首批11家概念验证中心和5家中试服务平台以及零碳科技产业园、元宇宙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未来科技园区,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人才基础坚实
无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无锡秉持“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引才理念,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和“锡引”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就业、金融、出行、乐游等暖心服务,推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院士小镇”,吸引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中外院士纷至沓来;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校园招聘活动,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来无锡安家落户和创新创业。《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无锡位居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第九位。搭建海内外人才交流平台,赴北京、上海、香港举办人才合作发展大会和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赴英国开启“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海外赛,在美国硅谷等地设立16个海外引才工作站,广纳全球英才。此外,无锡推出“赛事引才”创新举措,通过举办“太湖人才杯”足球赛等,全力构建引才聚才新赛道。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数据显示,无锡已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汇聚无锡,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实支撑。
(五)营商环境优越
无锡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举措优化升级。发布《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4》、推进150项改革事项、推出《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重点措施》、围绕十项难度较大的改革重点攻坚突破,着力构建“1+150+10+10”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体系。无锡在江苏省率先建立市领导联系法治营商环境重点突破提升事项清单,加快构建府院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百所帮千企”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无锡企业家日”,创新打造“营商客堂间”,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改进行政审批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亮证办电”服务,在江苏省率先推出“智慧办税区”办税服务。2023年12月,无锡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地级市”,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十。优越的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当前,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无锡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无锡力量。
(一)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
无锡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科教实力和产业特色,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精准施策,构建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无锡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瞄准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及“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立足无锡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个发展前景广、增长后劲足、引领带动能力强、已有优势基础的产业,布局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力争建设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抢占竞争制高点。二是聚焦江苏未来产业发展总体部署。无锡要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的部署,聚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元宇宙、合成生物、高端膜材料六个重点领域,构建“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打造和扶持壮大未来产业各个细分领域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加强未来产业发展区域协同。无锡要吸引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未来产业企业和研发机构来无锡集聚,实现各地区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发挥未来产业园区在产业环境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此外,无锡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产业领域的规则制度对接,进一步深化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国际产能合作,共建未来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创新合作新模式。
(二)构建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无锡要破解制约创新瓶颈障碍,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多作贡献。一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无锡要健全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基础研究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加快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二是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无锡要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引导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共建相互协同的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的创新生态体系。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无锡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试验平台,促进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加快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崛起的一种更具融合性和创新内涵的生产力,运用数字技术重塑经济模式,从而形成更高效、更灵活、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1]无锡要将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数字底座。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无锡要加快完善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优化算力中心布局,加强与上海数据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加快建成无锡超算中心,进一步提升“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算力。加快雪浪算力中心建设,为企业、高校和科研团队提供安全可靠普惠的公共算力服务。二是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无锡要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构建数据标准化体系。培育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2]推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提升公共数据向未来产业有序开放和协同共享水平,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三是开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无锡要强化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加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谋划,出台推动应用场景建设相关政策,加大对未来科技应用场景建设的投入,完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常态化发布和遴选机制,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对培育未来产业的牵引作用,以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健全未来产业人才发展机制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无锡要加快建设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未来产业发展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无锡要加大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无锡要加快引进一大批熟练掌握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生产工具、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以及一大批具有敏锐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趋势并且能够推动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为未来产业发展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无锡要拓宽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渠道,建设未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3]推进政府与企业、地方高校共建未来产业学院,搭建政企校之间有效合作平台,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适应无锡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无锡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真心爱才、倾心留才,不断优化人才住房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太湖人才计划”,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合作,加大聚才引才的力度,厚植未来产业发展人才根基。
(五)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制度创新
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刻改变着生产管理、组织分工和产品分配方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发展不仅依靠技术创新,也离不开制度创新。无锡要加快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强化营商环境治理。无锡要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和“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目标,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发展,加大未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监管制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二是强化金融赋能创新。无锡要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精准服务。加大未来产业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尚贤湖未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加快推出政银合作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宽未来产业融资渠道。三是健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无锡要加快完善知识、技术、管理、劳动、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分配的市场化机制,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264.
[2]綦鲁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24(09):32-35.
[3]眭纪刚,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124.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无锡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卓】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