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2-0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内涵阐释与实践进路

作者:牛新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2   发布日期:2024-12-30

摘  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我国国情和实际为出发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应深刻认识其新内涵,探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路径。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这项制度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可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治理效能的转化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议题前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分析

从“物质利益”问题开始,马克思就一直在探寻“所有制”的概念与“关系”问题。随后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抽象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4]在分析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外,马克思发现了生产资料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作为对生产关系具有一定影响的生产资料既非物质实体也非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而是一种归属关系,这就将马克思一直强调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联系起来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了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剥削。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5]

就单个的人和整个社会来看,分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存在两个阶段的分配方式,第一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6]这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区别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家和地主不劳而获的分配方式。第二阶段是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的眼界。”[7]这一阶段中不再以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而是以每个人的需求来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在按劳分配的同时也按各种要素进行分配。

交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人类的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8]因此,不能离开分工谈交换、不能离开生产谈交换,只有在生产、分工的有机结合中才能理解交换。一方面,生产的私人性必须同生产的社会性相结合,才能使交换在社会中实现。另一方面,交换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代中交换手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关于生产关系各要素的具体体现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揭示出隐藏于归属问题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怎样生产以及生产的性质、既决定了分配和交换,反过来,分配和交换反作用于所有制。

1.所有制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所有制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分配的性质。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样社会关系又是在分配过程中得以体现。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随着所有制关系历史性质的变化,分配关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9]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商品分配将要消除,劳动将按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

第二,分配关系反作用于所有制。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的形式,分配的形式同样可以看出参与了何种生产活动。“这种分配关系赋予生产条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殊的社会性质。”[10]分配关系对所有制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分配方式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则会起阻碍作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能够最大化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矛盾。若违反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则会导致国有经济、集体积累、个体消费的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所有制决定交换,交换反作用于所有制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交换关系。生产资料的性质不仅决定分配的性质,也决定交换的性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交换的关系和方式,这种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就是所有制,因此,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决定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注定为少数人的利益交换,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则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交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生产资料的私有部分,在尊重市场规律、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交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跳板,充分发挥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交换关系反作用于所有制。交换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桥梁,是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的“测量仪”。交换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之下才出现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向和发展方向,是作为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而存在。“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1]交换本身不产生价值,但是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即流通,加速了资金的流通速度,从而也促使各行各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以至于产生了世界市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核心范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阐释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阐释,有利于深刻把握其核心内涵。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第一,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只有将按劳分配作为主体,才能保护劳动所得,保障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劳动效率。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促使国有经济在竞争中不断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自身体制、增强自身活力。“按劳分配”中的“劳”并非只有在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也可称之为“劳”,不过是复杂劳动,两者的结合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一说市场经济,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私有制经济,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对传统的认识,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且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13]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14]混合所有制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可以引进非国有资本,多种形式参与控股,使企业做大做优有充足的动力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保障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保障。第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经济上的保障,多种要素分配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进一步深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15]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最大化地保障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效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初次分配注重按劳分配,保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再分配更要在公平的前提下,健全税收、社会保障等,防止两极分化;第三次分配,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机制,通过教育、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扶使其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第三,多种分配方式下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在市场规则下,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市场价格的适配和奖惩分明的机制下,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方式。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多元发展。我国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创新技术,而且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能够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拉动我国经济稳步高质量发展。第三,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在安全、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的宏观政策和稳定的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潜能。第四,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最大化,更好维护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灵。

三、重要举措: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进路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治理效能的转化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17]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此同时,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带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效益,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保障着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平稳,同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补短板、促发展。在尊重市场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活力;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健康的发展;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要素分配的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激发经济活力,进而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创新转化新动能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我国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能够调动国内市场的活力,而且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能在双向互动中带动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坚持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样就抓住了“牛鼻子”,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教育、国防、金融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在与各国的交流学习中,调动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18]因此,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良好的制度是保障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中国制度优势如何转换为治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提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才能促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并不断地实现着治理效能的转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同时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实现着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群众的良好互动,在德治与法治中规范市场制度,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符合我国国情与人民群众利益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能够促进社会财富源泉的涌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深化并且在此过程中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促进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9-11-01(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1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0,414.

[6][7][9][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365,696,654-655.

[8][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649.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3][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75,259.

[15]黄泰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需处理的三大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01):4-6.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0.

[18]牛新星,王维平.论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2):37-44.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思想研究”(编号2023lzujbkydx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副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