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观·全局观·全球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原则的生成逻辑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其生成逻辑从三重方面进行展开。从全程观看,“六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的历史经验的承继与发展,凸显出改革原则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从全局观看,“六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宝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彰显出改革原则的具体性和概括性;从全球观看,“六个坚持”是对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有益经验的镜鉴与超越,弘扬了改革原则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领会“六个坚持”的生成逻辑,能够直观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完备的原则规范和更科学的方法指引。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开放经验原则总结的最新成果。研究“六个坚持”的生成逻辑,就是要立足改革开放历史,以全程观视角下改革经验原则总结历史脉络的梳理,勾勒“历史—现实”的历史生成逻辑;以全局观视域下改革经验原则总结基本方法的把握,明确“微观—宏观”的理论生成逻辑;以全球观视野下改革经验原则总结国际视野的回眸,明晰“国际—国内”的实践生成逻辑。把握这三重生成逻辑,有助于领会“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发展性、科学性、先进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全程观视角下“六个坚持”的历史生成逻辑
从改革开放史的全程观视角来看,改革经验原则总结的历史脉络呈现出连续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六个坚持”既承继了这一过程中淬炼出的宝贵经验原则的基本内容,又在吸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新鲜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丰富与发展,由此构成其历史生成逻辑。
(一)历史必然:“六个坚持”以延续性赓续历史脉络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申并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改革的顺利启动提供了思想牵引;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十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要经验,即“十个结合”的原则;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会总结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以“九个必须坚持”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由此可见,在每个改革重要历史节点总结改革历史经验已成为常态化制度机制,这些历史经验也发挥出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消解改革难题等重要作用。“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出场以其历史必然性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二)现实进取:“六个坚持”以发展性丰富历史经验
“六个坚持”在承继了改革历史经验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革原则之间的协调联动性,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科学思想工作方法贯彻其生成过程,做到了延续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六个坚持”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协调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二字突出强调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与全盘擘画,推动改革方向集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目标集成;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改革动力集成;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改革政策集成;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改革效果集成;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观念统一改革中的利益向度,减轻改革阻力。“六个坚持”之间联系紧密,以有机整体推动强化改革系统集成。
“六个坚持”强调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新征程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有能力和魄力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动刀;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呼应群众改革诉求,并将其作为改革工作的落脚点;改革的重点并非一成不变,必须以新思维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守正创新;《决定》以新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更加注重突出制度建设的重点,更具针对性,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创新的重点难题需要用法治方式对症下药,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带动改革全局,推动其他领域矛盾的疏通与解决。
“六个坚持”体现出抓好改革落实的钉钉子精神。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六个坚持”包含鲜明实践导向,明确了任务、点明了路径,使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坚持党的领导是抓好改革实效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检验改革实效的首要标准;坚持守正创新是创造改革实效的思维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取得改革实效的战略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巩固改革实效的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是提升改革实效的工作方法。“六个坚持”以实干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推动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二、全局观视域下“六个坚持”的理论生成逻辑
从改革开放史的全局观视域来看,“条的集中”和“点的升华”是微观视域下改革经验总结的基本方法,既要善于将零散的浅显性认识凝练为集中的规律性认识,也要及时将局部的地方性经验升华为整体的顶层设计,做到“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一)微观视域:“六个坚持”以具体性依循基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胸有成竹的、思虑缜密的,那就要搞顶层设计;对于心里没底的、还不成熟的,就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件事要‘两手并用’。”[1]这是改革经验原则总结的重要方法论。“条的集中”与“点的升华”是对这一基本方法论的阐释,就是对所处微观视域的“条状经验”和“点状经验”进行提炼与升华。
所谓的“条状经验”就是领导人原创的具备独立意蕴的经验性话语。常以“金句”“妙喻”“重要论述”等形式作用于政治传播领域,例如,邓小平同志的“两手论”“猫论”等,就是经典的“条状经验”。此类话语诞生于对改革形势、改革问题的敏锐觉察,体现出胸有成竹的战略把握与思虑缜密的战略思考,是改革经验原则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条的集中”,就是要总结其规律性认识,提炼其标识性术语,统率其原则性指向,以形成提纲挈领的原则。“点状经验”即局部的地方性经验。这些经验分布范围大,涵盖领域广,例如,公共管理领域改革“最多跑一次”的“浙江经验”、司法领域改革的“上海经验”等。因地方性经验所处语境较微观,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语境上升处理,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时上升为宏观政策,以完成从“地方探索”跃升为“顶层设计”,从“区域创新”扩散为“全国实践”的转变,即“点的升华”。
(二)宏观视域:“六个坚持”以概括性升华宝贵经验
“六个坚持”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耦合关系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生成基点,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重大成就为生成土壤,科学总结了“条状经验”与“点状经验”,以“三个更好相适应”的要求实现了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看,“六个坚持”体现了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改革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开展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以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力和推进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谋改革、促发展的目标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民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3]才能真正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看,“六个坚持”体现了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的要求。“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4]改革的前提是稳定,社会稳定才能不断推进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上层建筑。面对新形势,既要以新担当、新作为的锐气激发改革活力,也要以道不变、志不移的定力稳定改革道路,做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5]必须以系统观念统一改革中的利益向度,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才能将改革平稳向前推进。
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看,“六个坚持”体现了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要求。“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6]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良性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治理现代化为指向,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此,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社会进步带来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为国家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更高水平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同时,要依循法治轨道推动改革,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法治对制度的巩固、规范和保障作用。
三、全球观视野下“六个坚持”的实践生成逻辑
从改革开放史的全球观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从来都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自发过程,而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早已摆脱对国外有益经验的单一借鉴,以“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形式集中彰显其独特优势,完成了对国外现代化先进经验的镜鉴与超越,由此构成其实践生成逻辑。
(一)国外镜鉴:“六个坚持”以开放性折射世界视野
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原则总结天然具备开放底色。只有通过对外开放,“一个国家方能获得一种压力感并进而激活自身的原动力和动能”。[7]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出国访问考察潮,为改革开放决策的落地施以巨大推力。许多领导人正是在亲眼见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状况后,才逐步诞生了学习国外现代化先进经验、追寻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8]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壮大自主力量,实现了从封闭半被动到全方位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以充分的开放底色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世界现代化的当代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原则总结更加具备辩证色彩。“现代化”一词起源于资本主义语境,其话语定义一度与“西方化”相绑定。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国外现代化经验的吸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粗放问题,因而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在当时内外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方的东西要借鉴,但不能完全吃它这碗饭,不能全盘接受。”[9]环顾当今世界,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因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而带来的尖锐社会矛盾,造成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界与民众的极端对立。针对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10]“六个坚持”以开放与自主相统一的辩证色彩为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内在超越:“六个坚持”以创新性超越西方经验
西方现代化理论步入解释困境“黄昏”的同时,在世界东方却孕育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晨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回答了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没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社会新形态。
“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层面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确保改革成功推进的根本政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对改革利益固化的樊篱动刀、以充分的政治智慧对改革前进方向进行擘画、以壮阔的政治能量将改革宏伟蓝图落地,起到了坚定政治引领、完善政治路线的作用,摒弃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相互掣肘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始终将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改革根本政治立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11]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终极关怀的维度上,以改革实效助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本逻辑超越了西方的资本逻辑,在凝聚最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充分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
“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层面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改革实效的彰显中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合规律性。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体现出在路径目标层面对资本逻辑主宰的制度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改革实践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引领世界和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守正创新下中国改革实践证明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唯一解,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路径方法层面的超越。
“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运行层面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了达成这一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增加物质财富,也要注重丰富精神世界。《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改革目标之一,体现出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的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从运行的逻辑层面体现对西方单向度、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超越;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要以深层次改革激发法治现代化内生动力,同时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主动参与全球法治变革,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创人类社会更高水平的法治文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运行的环境层面实现了对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超越。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要准确领会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生成逻辑,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延续历史经验过程中体现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提炼实践经验过程中体现的理论自信,在借鉴超越西方现代化经验过程中体现的文化自信。要深入实践、贴近现实,在逻辑与历史、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三者统一中贯彻落实并丰富发展“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并将其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必须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24-11-02(02).
[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3-02-01)[2024-12-01]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201/ad7e90874ca140be8e4b7b9-c3526976b/c.html.
[3]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9.
[4]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J].求是,2024(10):8.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
[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1.
[7]吴忠民.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张力及整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5):36-44.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5.
[9]习近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J].求是,2024(23):5.
[10]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4.
[11]郭秀清.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意蕴[J].江南论坛,2024(11):4-9.
(冯怀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王玉云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易玉洁】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