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首页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作者:刘鸿畅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6   发布日期:2024-11-26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形成发展具有特定的逻辑,它是在传承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在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在批判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中形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层面、规模层面、目的层面、运行层面以及竞争层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的丰富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魅力,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体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超越,增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1]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各国历史、文化和国情之殊异,决定了现代化在各国展开方式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各国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它植根于中华大地,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在中国实践中形成。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考察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影响力,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形成发展具有特定的逻辑。深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以形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中国式”的元理论问题。

(一)历史逻辑:在传承赓续中华文明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形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4]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经验,诸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独特的价值理念,早已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我们是谁,同时也生成并限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5]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抛开中华文明“另起炉灶”,而是在中华文明由蒙尘向更新的历史转折中开创并发展。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推进提供了丰厚历史文化滋养,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最深刻的内在规定性,它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道路,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在传承赓续中华文明中得以形成,不断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

(二)理论逻辑: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思想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领域正确运用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之中开辟和发展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生成与推进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就没有“两个结合”的持续且深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难以成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无从谈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普遍规律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才有了科学遵循;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顺利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具体化,成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才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方法,“两个结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得以成型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是在“两个结合”的不断推进之中逐渐形成的。

(三)实践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现代化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实践必然取决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脱离本国特定的文明背景和国情状况进行的现代化必然会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根据本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来判断选择适合生存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把现代化的普遍性同本国的特殊性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形成,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现代化奋斗实践及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深刻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追求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为中国特色的形成构建了实践性语境,中国特色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长期存在的价值依据,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成就,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意蕴更加丰富的鲜明特色,并在中国特色的充分彰显中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四)时代逻辑:在批判借鉴西方现代化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人们从传统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在批判性反思西方现代化并借鉴吸收其中有益成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资产阶级“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7]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资本的逐利性与无序扩张,造成了两极分化、生态污染、工具理性、人的异化、物质主义膨胀等一系列“现代性之殇”,而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众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也纷纷掉入西方现代化“陷阱”。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认识中华文明、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广泛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对西方现代化予以超越性思考,以一种较为灵活的方式合理地规避了先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各种可预见的危机与挑战,独立自主地开辟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就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现代化解决方案的价值凝炼与思想表达,它体现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得以在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性借鉴中形成。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同志指出:“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8]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遵循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在现代化发生、现代化规模、现代化目的、现代化运行、现代化竞争五个层面。

(一)两种方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层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走上正确的现代化道路经过了长期探索,中国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截然不同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发生层面的中国特色。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开启了艰辛的现代化探索。然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所进行的现代化也仅是局部领域的现代化,是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无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和现代化后发优势,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两种现代化方案的中国实践,大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认识,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最终得出了我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正确历史答案。

(二)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规模层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是一个由超大的人口规模、国土规模、经济规模、资源规模等要素叠加形成的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超大规模性既是突出优势,也带来巨大挑战,风险与机遇并存。超大规模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规模层面的中国特色。中国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国土空间、超大资源储备,这些都给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优厚的发展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具备了各国现代化发展所不具备的经济体量巨大、经济韧性强大、回旋余地广大等突出优势。[9]现代化的超大规模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底气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越广,人口越多,社会结构复杂性也越高,进行整合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必然越高。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一旦开启,选择了既定的现代化模式,就无法轻易作出调整和更改,如果强行“调头”,甚至会对既有现代化成果造成颠覆性破坏,打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作为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化解超大规模治理负荷,统筹协调资源配置、生产组织、产品消费,把超大规模国家的中国特色转变为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形成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的动能与势能,在保持历史耐心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道,这是实现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目的层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的现代化视为矢志不渝的目标,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目的层面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一个长期健康运行的现代化模式,势必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资本无节制的贪婪本性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资本逻辑遮蔽了人的逻辑。对比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把“人”作为衡量评判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尺度,把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路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思想,科学把握现代化健康运行的根本逻辑,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通过引导、规范和节制资本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激活“资本的文明面”以弥合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裂痕,既追求物的全面丰富,推动全民共同富裕,也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坚持现代化的人民属性,把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关键目标,跨越了“只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陷阱”,深刻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民本色。

(四)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运行层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追求永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人做事就是要为了全人类、为了子孙后代,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运行层面的中国特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化演进史,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现代化,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前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除了受客观规律的约束,也和人的主体性紧密关联。人类文明能否延续,能否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只有注重现代化运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代人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现代化事业才能常青,人类社会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关系的妥善处理来保障现代化的稳定持久运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坚持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在现代化推进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保障现代化运行可持续性中不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运行特色。

(五)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竞争层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竞争层面的显著不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竞争层面的中国特色。西方现代化的运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它依靠对外殖民和侵略实现“发家致富”,完成了现代化的资本原始积累,走完了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由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外扩张、民族斗争与文明对抗,这就使得西方现代化发达国家形成了一种“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的错误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和平、包容、和谐的文明基因,始终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原则,致力于实现全球发展繁荣,世界和平稳定,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尊重、共谋发展的新道路,它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代化“独角戏”,而是一起登台联袂出演的现代化“群像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同时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利用我国独特的现代化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历史和事实证明,我国在不对外扩张、未强加霸权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和平崛起并逐渐成长为全球政治的关键“一极”,在建设和平世界、贡献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中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阐释与宣传,以中国特色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展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绎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从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魅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成与展开,正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与实践拓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先进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魅力,这种中国特色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实践中的具象化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表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哲理,它是真理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仅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也昭示着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全新可能。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要感悟体味这种中国特色背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理论意蕴与现实价值,不断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主动、政治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共同谱写“现代化在中国”的当代华章。

(二)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的理论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以中国特色为鲜明表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开创了现代化理论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共享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全世界各国共谋发展的现代化,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范式,现代化的中国创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创新性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体现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是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奏,也是人类现代化实践中宏大而独特的时代交响。从历史叙事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跃迁。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共同特征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发展也能够达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现有的高度和水平,而中国特色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能够克服当下世界现代性困境的巨大潜力。中国式现代化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妥善应对了各种现代化危机。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民共富、协调有序、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打破了现代化“共相”,呈现出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明显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些中国特色既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特殊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在中国的特殊形态和本土化表达,也提供了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病的路径与方法,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辩证扬弃与内在超越。

(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前置条件。交流互鉴作为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不同文明在沟通对话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传统与文化、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各国现代化不同的鲜明特质。一种文明越有特色,就越能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出比较优势,就越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地证明了,无需在文化意义上西方化,也能在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中发展出具有一切现代化特征的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它不是脱离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孤芳自赏”,而是立足中华文明与国情实际,在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一般规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演进和发展,并最终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这一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固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为形态表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中国特色彰显文明实力、超越文明冲突、促进文明繁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7.

[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4][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93,193.

[5]张永伟.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的关联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31-3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9]骆郁廷,刘鸿畅.论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发展之势[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06):15-28+12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