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文化功能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作者:杜静皓 林艳梅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2   发布日期:2024-11-26

摘  要  从文化功能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原创性贡献。在个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丰富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境界,实现了对新时代文化个体的精神构建。在社会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了人文经济发展,推动了政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共同富裕进程,革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支撑。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了全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出“两个结合”,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承担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关键词  文化功能;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构建;文化支撑;思想动力

引言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深深熔铸在历史与民族之中,对个体、社会、国家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易经》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可以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并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本文从文化功能的视角入手,以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为主线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个人层面:对新时代文化个体的精神构建

文化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够对个体行为形成一种外在强制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个人层面的原创性贡献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丰富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了对全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它提升了公民道德水平,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丰富美好生活追求,共建全民族精神家园

美好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中永不过时的话题,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要想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特别重视文化的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面对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因此,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全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繁荣,而西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在资本和市场主导下物质财富的占有和积累成为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普遍认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是衡量美好生活的唯一准绳。[4]这种因资本异化导致的扭曲的价值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美好生活观则是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美好生活观,有助于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提升公民道德境界,弘扬核心价值观念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群体性特征,并且对个人行为形成一种强制规定,即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制作用既表现为满足人各种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也表现为对特定时代、特定人群提供普遍制约作用的个体行为规范。[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正所谓“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6]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提升广大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内容。例如,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要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设立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一系列纪念日,多维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从个人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公民追求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提升个人道德水平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层面:对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支撑

文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原子化个体中,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层面。恩格斯曾表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7]由此可见,文化能够对经济基础和包括政治、社会等在内的上层建筑各领域起到广泛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文化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在社会运行层面,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及其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讨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发挥的原创性贡献。

(一)促进人文经济发展,努力实现良性互动

马克斯·韦伯曾经表示,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文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人文经济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而并非单方面强调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或者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它的先进性在于坚持了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强调了人文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性地位,这一点不同于西方社会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所理解的人文经济学。后者始终无法摆脱资本拜物教的逻辑,仅仅将人文经济视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这些文化产品都被视作是资本运作中的一环,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资本增值,丧失了对人的关照。

(二)推动政党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提到了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极为关键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并对后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例言之,在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最关键的战略举措,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开展了诸多党内集中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得广大党员在思想层面得到升华,以往部分党员思想涣散、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得到明显改观。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塞涅卡曾说:“我们有必要重视一下我们生活幸福的外部条件——物质财富,但是千万不要对其付出过多的爱,因为你是财富的主人,不是财富的奴隶。”[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9]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0]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等方式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分强调发展物质,在精神层面使广大民众丧失斗志形成鲜明对比。马尔库塞曾表示,西方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社会,而它的极权并非来源于肉眼可见的暴力,而是来源于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技术进步,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安于现状,舒舒服服地被资本家压迫,不会再去想象一种与现实情况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丧失了批判、否定和超越的能力,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11]习近平文化思想则通过对精神文明的大力建设,做到了精神、物质双丰收。

(四)助力共同富裕进程,实现人的“自由联合”

文化对社会建设也起到重要作用。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12]而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宝贵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在“现实关系”上的丰富性。与之相反,西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崇消费主义文化,诱导群众将消费当作唯一目的,追求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人们不是因需要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可怕的物化状态。鲍德里亚就曾详细描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消费社会中完成对意识形态的控制。[13]

(五)革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秉持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从自然界角度来讲,它是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5]从人类角度来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自然进行“合目的性改造”,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强调的就是人的主体性。[16]一方面,就生态伦理观而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一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另一方面,就绿色发展观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论断,表明仅仅追求生产力的片面发展将牺牲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很大程度上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是不可逆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8]这一绿色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运用到生态治理实践之中,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与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部分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生态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社会在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指导下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的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了生态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协调推进,让人们既能感受到物质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又能享受到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惬意与美好,为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增添了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社会层面对于促进人文经济发展、推动政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共同富裕进程、革新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国情,为推动社会治理迈向新高度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三、国家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重大,特别是对国家软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文化自豪感;运用好“两个结合”,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发起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大原创性贡献,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前途乃至民族复兴,是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输入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少冲击,很多人不能客观清醒地分析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利弊短长,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若干乱象,面对国际话语叙事、国际话语竞争方面存在的不足,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范畴之中,并表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比其他要素更加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提出,系统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点的概括。一是连续性。这体现在中华文明虽历经坎坷但未曾中断,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有利于树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对自己拥有的文明持高度自信之态度。二是创新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三是统一性。这主要体现为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及面临各种挑战,特别是外敌入侵、国家有难之时,所展现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大斗志,近代以来各阶层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四是包容性。这主要表现为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特质,有机融合了各种不同文明,并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五是和平性,这体现在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民族特质以及与人为善、和平共处的博大胸怀。这些特性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不断积淀的结果,其背后所彰显的中华文明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文化财富,有助于牢固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提出“两个结合”,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9]一种理论需要人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检验才会有深刻的感受。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曾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0]由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第一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则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由此“两个结合”理论应运而生。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1]关于文化的主体,即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传播者,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2]由此观之,整个世界都由劳动创造,因而文化也由劳动创造。又因为劳动由广大人民群众实际参与,因此,从事现实活动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让全体中国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3]这既是对唯物史观运用的又一次发展,也是对新时代发展文化事业的一大突破,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践行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4]

“两个结合”创造性地将中国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发展之中,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借助马克思主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有机融合,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

新时代文化使命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强调传承优秀中华文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充分重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历史的尊重,充分重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之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5]例如,中华民族在长期文化积淀中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则强调创造发展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自身重塑转型,用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思维模式等阐释、发展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彰显出强大的文化魅力。

(四)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促进了国内文化发展与繁荣,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各国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全人类共同价值,呼吁各国摒弃文化霸权主义,坚决反对将一国文化强行灌输给其他国家。这一倡议的提出彰显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26]要以史为鉴,坚决避免种族优越论及其衍生的种族灭绝等惨绝人寰的卑劣行径,坚持尊重差异,和平共处,胸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胸襟,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基础,在对待外来文化“引进来”的问题上秉持开放包容之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并推出一批汇通中西的文明成果。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加快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象,更好地将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呈现给世界,让世界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综上所述,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了全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重塑,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全新的中国形象,切实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一个重新崛起的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结语

马克思有言,“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7]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推动着中国社会向更加自由、更加自信的方向前进,促进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三个层面中蕴含了诸多原创性贡献,充分体现了面对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等新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以文化为支撑促进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应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为2035年如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9][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53,161.

[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

[3][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14.

[4]邓莉.以美好生活为核心论题的新时代政治哲学[J].理论视野,2018(10):12-17+50.

[5][美]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33.

[6]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7][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562.

[8]蓝江.什么是美好生活[N].光明日报,2018-08-23(02).

[10][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49.

[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5.

[12][15][16][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161,162,196.

[13][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50.

[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1.

[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求是,2023-08-30(01).

[25]林艳梅.从五个维度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N].学习时报,2024-3-25(02).

[2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68.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杜静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林艳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