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23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艺建设

作者:朱 勇 王丹竹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4   发布日期:2024-10-22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揭示了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乡村文艺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文化传播和农民精神境界的提高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阐释,并明确了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内在规律,回答了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艺事业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坚持党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乡村文艺事业的创新型发展,从而为乡村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文艺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七个着力”,并明确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由此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乡村文艺事业事关乡村文化振兴的顺利实现、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事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文艺事业面临国际国内多重形势的挑战,包括意识形态的挑战、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挑战、供给与人民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挑战等。对此,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乡村文艺事业建设。当前,国内学界对乡村文艺事业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产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缺乏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视角分析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本文围绕乡村文艺事业建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分析视域,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就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新时代乡村文艺事业高质量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乡村文艺建设理论

文艺是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经过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群众生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通过创作与加工产生的文化现象。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指引,对包括乡村文艺建设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系统阐述了乡村文艺建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科学阐释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科学阐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乡村文艺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习近平同志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探索出的文化建设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阐述,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

习近平同志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期就对乡村文艺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为“黄土地的儿子”,[2]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开展乡村文艺活动,如演唱《灯光》《红河谷》《小路》《喀秋莎》,[3]加深了他对乡村文艺事业科学开展的认识。在正定期间,习近平同志作为县委书记高度重视正定县乡村文艺建设,在乡村建设“‘两队’(文艺演出队、体育队),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4]组织“演出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5]不断提升正定县乡村文艺建设质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理论由此发端。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闽东地区乡村文艺发展,坚持“以茶兴业、以茶富民,以茶为媒、以茶会友”,[6]注重将地区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群众习惯与乡村文艺建设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文艺建设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理论逐步成形。在主政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福建省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文艺建设相融合,从福建省文化资源中汲取乡村文艺建设智慧,并给予资金和人才保障,积极培养致力于乡村文艺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积极推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对浙江省乡村文艺事业进行科学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艺相结合,善于通过乡村文艺呈现生态文明理念、乡风文明理念、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以鲜活的文化传播形式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国,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谋划乡村文艺发展事业,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积极推动乡村文艺创新;明确了乡村文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增强乡村文艺的自信力、生命力、影响力;明确了乡村文艺创作者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并强调“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8]为乡村文艺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乡村文艺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理论的科学阐释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要求,深刻把握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艺建设的现实要求,充分遵循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相统一。在乡村文艺建设的语境下,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乡村文艺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乡村群众的社会认知规律、特定地域文化习俗的演进规律,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科学阐释恰恰体现了上述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卓越之处,不仅揭示了乡村文艺建设的规律,而且明确了乡村文艺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9]乡村文艺属于历史的范畴,当然也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文艺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让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10]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乡村文艺理论正是在社会主义中国诞生的科学理论。因此,这一理论的合价值性集中体现为理论本身为人民服务,理论所揭示的乡村文艺建设为人民服务。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乡村文艺理论具有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所谓继承性,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理论的科学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文艺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文艺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群众、文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艺建设必须符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正是对上述理论观点的继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光辉才得以充分展现。所谓创新性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科学阐释,并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丰富和发展,善于将新时代涌现出的文艺素材、文艺创作手段、文艺需求聚合起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事实上,这一理论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新性,两者的有机结合激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乡村文艺建设的生命力。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艺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乡村文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有助于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科学把握高质量建设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回应面临的时代之问,从而为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艺传承、乡村文艺产业体系发展、乡村文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乡村文艺建设的政治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乡村文艺建设至关重要。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智慧,从唯物史观出发把握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助于乡村文艺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文艺理论,科学回答了文艺从何而来、文艺是什么、文艺为什么人、文艺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命题。乡村文艺建设理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助于保持文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有助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推进乡村文艺建设。

其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艺建设,有助于筑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人民的理论,它科学回答了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文化应该怎样为人民服务等重大问题,以这一思想指引乡村文艺建设,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新乡村文艺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有助于通过人民群众的评价不断丰富发展乡村文艺建设的内容,使乡村文艺建设反映人民之情、人民之思、人民之行。

最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艺建设,有助于确保乡村文艺建设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路,以这一思想为指引有助于构筑乡村文艺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线,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艺的侵蚀,有助于乡村文艺保持高度的自信,不仅服务本国人民,而且能够影响世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勾画了乡村文艺建设的战略布局

乡村文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注重目标任务,也要兼顾实践举措;既要着眼于长远,也要兼顾当下。推进乡村文艺建设必须从战略层面出发,科学把握上述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勾画了乡村文艺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规定了乡村文艺建设的目标任务,即实现乡村文艺振兴,不断满足乡村群众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同时,规定了乡村文艺建设工作者的责任,明晰了乡镇党员干部的责任,指明了乡村文艺建设的重点工作,科学回答了乡村文艺工作由谁做、做什么的问题。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乡村文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个科学的战略布局,必须有科学的原则予以支撑,乡村文艺振兴也不例外。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乡村文艺建设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充分明确。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用科学的乡村文艺建设理论指导实践,进而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实践模式。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国乡村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乡村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群众生活习惯、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根据乡村的具体实际推进文艺建设。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善于根据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新素材、新问题丰富文艺建设的内容,创新文艺建设的形式,使乡村文艺建设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需求同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乡村文艺建设的时代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文艺建设面临的时代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面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锋,错误思潮甚嚣尘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些新的挑战增加了我国乡村文艺建设的难度,特别是乡村文艺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由此也就形成了乡村文艺建设如何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风险。从国内层面看,新时代乡村文艺振兴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文艺建设事关乡村振兴全局,事关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乡村文艺建设必须回答好如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一方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助于乡村文艺建设回答好国际层面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这实际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之一,以这一思想为指引,有助于增强乡村文艺建设抵御外来意识形态冲击的能力,能够辨明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乡村文艺建设构筑意识形态防线提供了科学指引。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助于乡村文艺建设回答好国内层面的时代之问。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更好发挥乡村文艺建设的作用,使乡村文艺建设带动乡村振兴,使乡村文艺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世界,使乡村文艺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乡村文艺建设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从而保证乡村文艺建设扎根于时代,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乡村文艺建设对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乡村文艺建设的指引,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层面,不仅明确了顶层设计的任务书,而且制定了落实落细的施工图。在乡村文艺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其提出了实践要求,具体包括:坚持党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坚持乡村文艺事业的创新型发展。

(一)坚持党对乡村文艺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有助于乡村文艺建设站稳政治立场、明确发展方向。党对乡村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乡村文艺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乡村文艺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包括人才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等,而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文艺建设资源的快速流动,提高乡村文艺建设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为乡村文艺事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要加强党对乡村文艺建设的顶层设计。乡村文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予以指导。在党的领导下,文艺建设的顶层设计能够保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切实为乡村文艺建设构筑制度体系。加强党对乡村文艺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引顶层设计,以党的伟大实践丰富顶层设计,明确乡村文艺建设的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实施步骤、推进原则等,使乡村文艺建设拥有宏观战略蓝图。

三是充分发挥乡镇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文艺建设的重要作用。乡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工作的战斗堡垒,推进乡村文艺建设,基层党组织应全面落实党对文艺建设的要求,在乡村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乡村文艺建设资源,打造乡村文艺品牌,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切实增强乡村文艺建设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基层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乡村文艺建设,鼓励带头参与乡村文艺建设,在乡村文艺建设中弘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乡村文艺与城市文艺相结合、推动传统文艺与现代文艺相融合,不断提高乡村文艺建设的质量。

四是加强党对乡村文艺建设中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乡村文艺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密不可分,我国乡村文艺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党的领导恰恰有助于乡村文艺建设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方面,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艺建设之中,基层乡镇党组织应注重在乡村文艺作品的审核中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注重选拔体现集体主义、人民至上、科学先进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群体还存在封建迷信的落后思维,易给乡村文艺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必须加强党对乡村文艺建设的意识形态领导,判断甄别封建落后思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乡村文艺,使其形成抵御落后习俗、迷信思想在内的不良文化因素,增强其社会主义文化底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新时代乡村文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文艺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应牢牢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乡村文艺创作内容应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文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是反映生活背后的主体——人民群众。新时代乡村文艺内容的取材必须深刻反映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的政治生活、乡村的文明风尚、乡村的社会服务、乡村的美丽环境,而这些素材恰恰是新时代乡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反映这些内容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是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尊重。

二是乡村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情怀。乡村文艺工作者是对文艺素材进行加工创作的关键主体,文艺工作者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就能将文艺作品中的人民元素全面、准确、真实地加以呈现,就能增强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对此,必须提升乡村文艺工作者的人民情怀,通过组织文艺工作者走入农户,深入农田,与农民交朋友,不断加深文艺工作者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通过开展以人民至上为主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文艺工作者对群众史观的了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使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得到进一步突破;通过与人民群众一同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反馈,使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与人民群众共同实践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切热爱,使文艺作品更具温度。

三是乡村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13]当前,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过于重视量化评价,例如以票房数量衡量电影质量,以点击量、收视率、评论量等判断作品的价值,这显然忽视了文艺的主体性。乡村文艺作品的评价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一方面应组织部分乡村群众构成文艺作品评审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作品评价;另一方面,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评价,并以评价为导向,不断改进文艺作品,使文艺作品不断优化、不断突破,这恰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要求。

(三)坚持乡村文艺事业与文艺产业的创新型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要着力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这一思想为指引,有助于推动乡村文艺事业和文艺产业的发展。当前,人民对文艺的需求越来越高,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文艺作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些都要求乡村文艺事业和文艺产业要走创新性发展之路。

一方面,就乡村文艺事业而言,应善于将创新性理念融入乡村文艺建设实践。既要充分吸收城市文艺、自媒体文艺、优秀传统文艺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使其有机融合到乡村文艺建设之中;又要将乡村文艺建设实践转化为新理念生成的发源地,不断以新实践助推新理念的产生,并以新理念推动乡村文艺建设。应将新技术融入乡村文艺事业建设之中。例如,在乡村文艺学校开设网络课堂,将文艺教育的优秀资源通过数字技术传递给学校师生,实现文艺教育资源共享。应加强乡村文艺事业建设的创新。例如,在乡村地区设置传统文艺展示亭,同时,将乡村文艺与乡村大舞台联系起来,在乡村文化表演中突出富有本村特色的文艺元素,使乡村文艺事业创新充分覆盖乡村各类群体。

另一方面,就乡村文艺产业而言,应为乡村文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一是保证乡村文艺产业创新的基础力。设置专项资金支撑乡村文艺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应为从事乡村文艺产业创新的人员提供政策支持,不断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提升乡村文艺产业创新的转化力。乡村文艺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更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证,包括以乡村文艺产业带动乡村就业、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旅游、乡村生态建设等。对此,应加大乡村文艺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推动乡村文艺产业链条的延伸,使乡村文艺产业链勾连城乡、纽带农业、借力科技,充分实现文化产业创新的多维转化。三是增强乡村文艺产业创新的传播力。乡村文艺产业创新通常会产出一批优秀文艺产品,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优秀文艺产品鲜为人知,须知乡村文艺产业创新不仅要服务于本村,更要影响城市,扩大辐射范围,对此,推进乡村文艺产业创新必须在传播力上下功夫,乡镇基层政府应支持乡村文艺作品的宣传推广,乡镇文化企业也应做好乡镇文艺作品的品牌效应,从而让更多群体感受到乡村文艺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1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2][3]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337,143.

[4][5]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38,16.

[6]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3.

[7][8][10][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9,293,288,29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朱勇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丹竹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