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实践
摘 要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不断深化数字、生物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此催生并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浦东新区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积极担当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浦东新区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变革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数字、网络、智能等元素全面渗透融合,呈现出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智能迭代,劳动对象边界的广泛拓展,以数智融合与绿色转型为显著标识。农业新质生产力目标是引领农业进入一个现代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并重的新阶段,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为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增加农民收益。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不仅是传统农村产业升级、农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的关键,也是推动农村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
(一)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可以提升浦东农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农机和精准农业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土壤、空气和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优化农户的生产决策,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可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集聚各类资源,开发农业的多重功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互联网+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使农业向更高附加值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可以优化和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二)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赋能。从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方面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生产力的概念从“改造自然”提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通过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调控微生物代谢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可以拓展碳汇农业、林下经济等农业新领域,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向高效能、高质量、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从农民生活绿色化转型方面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传导到乡村生活方式中,为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科学筹谋和合理规划乡村发展,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的新农人,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绘就乡村绿水青山新画卷。
(三)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支撑。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粮食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从粮食生产的流程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土地碎片化导致的大机械利用率低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从粮食储存方面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使粮食保存的时间更长,从而增强粮食储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粮食应急管理方面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提供高效的农业生产和物资调配能力。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孕育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新的生产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护浦东新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粮食生产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加速引擎
我国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标,并非简单的均等分配,而是强调在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基础上,确保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从提升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方面来看,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农民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来看,科技创新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提升,这将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按照“劳动者素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一逻辑顺序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二、浦东新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取得的成效
浦东新区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浦东新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体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数字农业的集成化发展
2023年,浦东新区在数字农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通过创建智慧农业产业联盟,实现了在该领域的整合发展。浦东新区着重推进无人农场、植物工厂等尖端技术的综合运用,旨在为农业生产、消费和管理提供全面服务,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体系。此外,浦东新区将构建农业综合监管体系及信息化平台,有效实施“一网统管”的农业管理模式,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绿色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浦东新区的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当地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科技成果与科技装备展示平台。目前,已有22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获得了资金支持,并成功建立了13个农业科普基地。
(三)设施农业实现了集聚增能
自从2018年以来,浦东新区依托财政性都市农业项目吸引了优质主体投身于设施农业的构建与运营中。截至2023年12月,已经顺利完成了58项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5.55亿元。此外,浦东新区在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针对设施农业的专项规划。在上海市的范围内,布局了12处现代农业园区,覆盖面积总计3.6万亩。其中浦东新区有4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面积约为1.2万亩,占比达到了上海市的三分之一。
(四)农业数智化水平显著提高
浦东新区推动农业装备和核心技术跨界融合和集成应用,做大做强浦东新区智慧农业产业联盟,积极培育优质高产粳稻,推进光催化技术等十大种业科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通过生产模式升级、新品种引进和推广、设施装备等技术集成,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浦东新区被评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此外,通过科普阵地建设、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资源下沉等举措,推动了优质科普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质。
三、浦东新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新机遇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革新和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浦东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由传统要素投入模式向高质量要素投入和高科技驱动模式转变,初步实现了从规模到实力的飞跃。
(一)创新要素组合形成农业新模式
“三权分置”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普及,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了农业的新模式。截至2023年12月,认定上海山臻果蔬专业合作社等39家合作社为浦东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上海农雄丰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76家合作社为浦东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标社。其中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同时,浦东新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建立了“1+2+9+X”(1个线上平台+2个中心仓+9个前置仓+X个前置柜)“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高效、便捷的全程化服务。
(二)产业升级融合形成农业新业态
在浦东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融合了多种新兴技术,形成了全新的农业业态。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自动化机械、智能机器人以及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推进了浦东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生产端,应用这些技术,改变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因新技术的普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消费端,互联网电商的迅速发展也为浦东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推动了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浦东新区的农业生产力,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土地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小,资本投入的效应保持不变,而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浦东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取决于科技的进步程度,又取决于经济制度的调整能力,因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会形成激励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汇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统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此外,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四、浦东新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浦东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新挑战。
(一)农业科技创新有待加强
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普遍创新意识不强,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同时,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技术创新和投入。此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市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能力比较弱,农户对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不够主动,导致创新的农业技术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调节机制。
(二)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营体系不匹配
浦东新区紧密依托家庭承包制,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及农民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紧密联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生态。然而,该生态体系在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及高效联动上尚存不足,成为阻碍浦东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影响包括多个领域。其一,在市场竞争和风险抵御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得较为脆弱。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向于采用常规的经营方式,但这些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涉农的交易平台不健全,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面对风险时显得更为脆弱。其二,农业合作社及供销社等集体组织的效能发挥有待提升。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体系内,在实际运作中更侧重于“分”的职能,统一管理则不足,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相对较弱。其三,在农业服务领域,存在经营性服务与公共性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营性服务在促进增产、提升效率与增加收益方面成效显著,但在预防灾害和病虫害等领域,其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不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状况更为突出。有研究指出,农村地区耕地弃耕与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联系,这导致了全国农地平均规模的减少。浦东新区的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创新意识不够活跃,对高新技术的接纳和融合能力有限,导致新型生产方式的潜力不能被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受到制约。与此同时,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现象日益显著,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职业化的进程。
(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集约化、减量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在养殖业领域,针对畜禽和水产养殖的传统认知误区,简单地将其视为污染源并施以“一刀切”的治理措施,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种植业领域,随着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有所降低。但是,对照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目标,浦东新区耕地整体质量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绿色防控技术的滞后也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当前,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已经引发了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耕作层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障碍。
五、浦东新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举措
浦东新区应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策略,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实力,注重品种的优化、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并坚持运用高新技术,追求产品高品质与高附加值,带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
浦东新区要继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对区、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骨干,开展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要利用农民田间学校立足产业、贴近农民的特点,围绕水稻、蔬菜、西甜瓜、水蜜桃、梨等浦东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田间学校技术人员针对周边农户开展包括农药化肥双减、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栽培模式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浦东新区积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业的功能由“基础保障”转向“多元发展、综合服务”。浦东新区的乡村在做好耕地保护、粮食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承接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质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之间的产业衔接,促进乡村多元化发展。
(三)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
浦东新区虽然已经成功建立了六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南汇水蜜桃这一“金字招牌”。与此同时,还培育出一系列市场认可度高、品牌影响力深远的企业品牌,共同铸就了浦东新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浦东新区应继续立足瓜果产业的天然优势,大力拓展大米与蔬菜等产业的规模,不断塑造知名品牌,积极探寻区域内“大而优”与“小而美”品牌的发展之路。
(四)努力实现种源农业新突破
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拥有坚实的种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浦东新区要以构建现代种业产业链为目标,借助浦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平台,在建设“现代种业示范区”和“张江种谷”的进程中,推行一系列的种业振兴政策,争取在种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浦东新区还要积极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种业科技与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集萃提升计划
为了深度落实浦东新区人才发展的相关要求,重点解决乡村全面振兴中人才发展存在的棘手问题,浦东新区率先制定了《浦东新区关于促进现代农业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力实施人才集萃提升计划,加快完善浦东新区特有的“1+1+N”人才政策体系,大力集聚顶尖现代农业专家,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经营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持与人才培训,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浦东新区将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建立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构建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兼容并包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者,助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13-26.
[2]杜志雄,来晓东.农业强国目标下的农业现代化:重点任务、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23,44(12):16-23.
[3]高鸣,种聪.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J].改革,2023(01):118-127.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