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23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路径探析

作者:王国中 姚忠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1   发布日期:2024-10-22

摘  要  百年工商名城的深厚底蕴是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强劲动力。在全国争相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无锡要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进一步探寻新质生产力与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目标的契合点,用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指引新航向、积蓄新动能、积累新优势、营造新环境,延续“工商”风采,不负“名城”之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工商名城;无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经过量的不断积累最终产生质变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更高水平的生产效能。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下,以科技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第一,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质量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增强。与现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日渐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从这层意义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这成为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

第二,新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下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劳动资料的大量投入,其经济增长体现了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下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基于科技进步的创新驱动,其经济增长呈现出更富科技含量、更加绿色低碳、更具质量效能的特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原创性技术的持续创新。

第三,新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下,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充分参与生产过程,既优化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使用方式和过程,又扩大了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要素的使用范围和作用。

第四,新业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应用转化,不断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和表现,具体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个方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就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又会催生新业态。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逻辑阐述

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百年工商名城是无锡的金字招牌,一部无锡发展史就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工商巨制。百年工商名城的发展史就是无锡逐新而行的生动见证,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强劲动力。

第一,新质生产力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新方向。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面对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为无锡传统产业发展带来强劲支撑,也能够进一步带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赢得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将助力无锡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协调发展,让科技成果以产业化手段转化为应用场景、发展动能,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地方特色经济增长模式,为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提供新的发展路径选择。

第二,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创新突破塑造新优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对于提升发展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于无锡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人才集聚、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体系构建、技术成果突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动能的加速集聚带来了以人为核心、以平台与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载体的“连锁反应”,同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规模集聚、城市品质提升,在时代潮流中为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第三,新质生产力为促进流通循环营造新环境。开放包容是无锡百年工商名城的鲜明特质,也是无锡工商业得以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离不开对外合作交流,也需要开放市场,从而在新发展格局中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更加畅通。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开放视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仅能够拓宽市场机遇、深化合作交流,为企业营造推进高水平开放的优良环境,也能够在城市整体层面推动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畅通经济循环,为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提供重要条件。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以来,无锡从“两个大局”的时代大背景出发,锚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智造强市和具有卓越影响力的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发展目标,坚持和强化产业为基、创新为要、企业为根、项目为王、环境为金,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建设,走好无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的风采。

(一)坚持产业为基,夯实工商名城坚强支撑

产业强市是无锡经济发展领域最大共识和最响亮名片,无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多元化的产业平台。新征程上,无锡因地制宜作出了加快发展“465”现代产业集群的战略选择,保持好、提升好传统产业竞争力,并探索在原有“高原”的基础上树立更多“高峰”。无锡着力延续“以工带商”发展传统,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时代要求与资源禀赋探寻新时代工商名城产业发展的接续路径,以产业为基塑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最强支撑。

《202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超2.5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6000亿元,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46.1%。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六大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产业新赛道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新赛道相伴而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二)坚持创新为要,形成工商名城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转化渠道。无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务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不断巩固和塑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新优势。

2023年无锡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3.3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9%,连续11年在江苏省位列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2453家、63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232家,居全省第二;入选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39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企业技术中心113家;布局建设市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80家。

(三) 坚持以企业为根,铸就工商名城主体基础

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推动形成“链主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雁阵形态。深入推进“基业长青”工程,引导新生代企业家接好事业班,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无锡企业基业长青的传奇故事。

重“营商”才能“赢商”。截至2023年底,无锡共有经营主体113.9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40.35万户。2023年新增“四上”企业2415家、蝉联全省第二;新增市场主体10万余家;新增上市公司14家,A股公司总数达123家,位列全国第八;入围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业、民营企业”四个500强榜单企业13家、24家、17家、26家,总数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四)坚持项目为王,积蓄工商名城发展潜力

项目建设在促投资、稳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压舱石”作用。无锡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加强项目推进统筹调度,加大项目建设保障力度,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切实把施工图变为实物量,确保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一大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促进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项目和投资如同两股力量加速汇聚,强基固本、蓄势聚能,支撑无锡绘出“稳健回升、进中提质”的经济运行图。

瞄准“大而强”龙头项目和“小而美”关键项目齐头并进,实现了高质量产业项目大干快上“加速跑”,为新质生产力蓄能。2023年无锡入选省重大项目数连创新高,投资完成率178.2%全省领先,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增长9.8%,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8%、51.8%。

(五)坚持环境为金,优化工商名城发展环境

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历来具有“重工恤商”传统。无锡锚定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和“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目标,迭代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为各类企业提供支持发展“政策工具包”,以“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优质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将好政策精准落到企业急需处,为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提供重要条件。

在《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无锡首次参评便获得高票认可,成为中小企业眼中的“宜居地”。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中,无锡获评“最佳口碑地级市”。无锡连续5年获得“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殊荣,在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50强城市中跻身前十。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优化路径

无锡要因地制宜发展形成富含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探索形成符合无锡市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经济大市应有贡献。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筑牢重大科创平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产业链重点领域,谋划建设全国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及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产业自主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围绕前沿基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科技力量。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放大在锡高校院所的支撑和溢出效应,围绕重点产业关键软件、关键装备、关键材料和关键制造工艺等研发,推动技术需求方和供应方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产学研创新合作水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健全“雏鹰—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体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行业主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创新型企业。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优建强生态型平台型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推进“数实融合”发展,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夯实提升“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是无锡产业发展的“基本盘”,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技术,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重点在轻工、纺织、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领域,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巩固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突破。未来产业是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机所在,要积极抢抓机遇,着力搭平台、建体系、拓场景、育产品,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主赛道,拓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方向,努力抢抓未来发展先机。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主体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蓝天永驻、碧水长流。要抓住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契机,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模式路径和政策举措,建设一批重点领域标杆项目,探索形成更多“无锡样板”。

(三)优化工商名城营商环境

无锡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谋划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更好推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持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资源统筹协同、财税金融支持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与产业合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积极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地区及中东、新日韩等海外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海外研发机构等创新“飞地”,不断提高无锡在全球创新中的影响力。

集聚生产要素。在统筹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推动数据资源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体系建设,建设具有无锡特色的中国“数”码头。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算力基础设施,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创新配置、高效组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培养造就新型劳动者队伍

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同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同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步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现代化教育强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造就新型劳动者队伍。

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资源,要弘扬“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

打造人才发展型城市。持续优化“太湖人才计划”,加大以平台、场景、服务等稀缺性资源聚才引才的力度,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进培育;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系统解决好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让各类人才在无锡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参考文献:

[1]信长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J].党建,2024(08):30-33.

[2]刘洋,李浩源.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着力点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24(08):11-18+129.

本文系2024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路径探析”(编号WXSK24-A-07)的阶段性成果。

(王国中系十四届无锡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无锡市民族工商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姚忠伟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