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1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思想路线与工作作风

作者:王安岭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75   发布日期:2024-9-24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调查研究工作得以全面推进。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开拓调查研究的新境界。首先,必须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后,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  调查研究;人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调查研究是“从客观事实中探索真理”的实践过程,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调查研究工作得以全面推进。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遇的历史变局中,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难以回避,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难以预料,对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遵循调查研究的内在规律,正确把握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寻求破解难题的新路径,开拓调查研究的新境界。

一、调查研究必须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根本宗旨、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需求的具体行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搞好调查研究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实事求是为灵魂,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切实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本领。”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牢牢把握“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取向,这是调查研究的灵魂所在。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观,就会错失立场、偏离方向,调查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可能形成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践行宗旨的正确路线和基本政策。

(一)坚持情系民心、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

情系民心、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早在大革命时期,面临中国共产党命运和前途抉择之际,毛泽东同志情系大众,深入农民、工人、红军战士中躬身调查,先后写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篇章。毛泽东同志调查分析和结论,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为了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基本问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根本宗旨,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民心所向的革命发展道路。革命实践表明,调查研究工作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个人偏好,不谋自身名利才能谋根本,不谋个人得失才能谋大利。调查研究必须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充分彰显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

(二)坚持体察民情、善解民意的政治情怀

体察民情、善解民意的政治情怀是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历史上一些先贤名士就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人文情怀。共产党人更应该不忘初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的高度,聚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对新时期、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求领导干部起而行之,以更加务实的“四不两直”方式,到一线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和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身入”底层,“心至”群众,和基层群众“一条板凳对话、换个位子思考”,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以“民呼我为”的担当意识,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坚持汲取民智、汇集民力的政治智慧

汲取民智、汇集民力的政治智慧是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践证明,每一次实践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每一个先进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以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实践和聪明才智为源头。调查研究既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问计”百姓,向群众学习,善于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在人民共同意愿中明确方向,在人民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又要始终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善于汲取民智、汇集民力、顺应民心,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民间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大众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二、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调查研究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变化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实践科学。调查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求实、系统、辩证、发展和实践的科学方法,“求解”出符合规律、顺应民心的科学对策。

(一)坚持尊重实际的求实观

求实观就是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从事实中寻找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矛盾找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唯心主义出发。实践经验表明,离基层越近,了解的情况越明;和群众越亲,得来的信息越真。求实要深入基层一线,置身群众之中,善于让百姓讲真话,勇于虚怀若谷听真话。求实要自觉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明确调研宗旨和目的,改进调研方法,选好调研对象,不要留恋于“典型盆景”、走马观花的官场“作秀”,不要陶醉于前呼后拥、装腔作势的排场套路。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发现问题机理、揭示问题成因上,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求解科学决策,避免犯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错误。求实,要善于深入基层第一线,按照“摸实情、出实策、抓落实”的要求,聚焦目标,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有序推进。要敢于接“烫手山芋”,直面难题,有的放矢,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形成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二)坚持统筹全局的系统观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普遍联系的系统观,高度重视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客观事物作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整体。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新发展理念时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具有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就调查研究而言,要学会站在全局看问题、立足大局想问题。善于在零碎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分析,对实地调查和汇总掌握的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把零散的感知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和政策设计。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内在联系,才能在工作中真正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和统揽全局能力,防止认识上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和思路上碎片化、片面化的问题。

(三)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点,认识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只有认识了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矛盾,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处理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六大关系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关系,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观,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调查研究就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旧质与新质相转化的内在统一性,在认识事物本质中发现事物演进变化的客观规律。跳出人云亦云的顺势思维,打破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抓主要矛盾,又抓矛盾主要方面,既看现实又想长远。在研究典型经验时,既看成绩又看不足,不能人为拔高、一好百好;在剖析问题矛盾时,要看到事物内在的特质和发展的必然性,不能绝对化、片面化或全盘否定。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抓住本质,审时度势,提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贴近时代、贴近实践,坚持用动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客观实际,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的新需求和新趋势,探索研究顺应时代要求、适合中国国情、切合客观实际的发展思路。基于当今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结构深度转型的历史背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念,展示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强调了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体方向,对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实践证明,调查研究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不断适应变动不居的客观实际,不断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动活跃的创新实践,才能使主观意志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好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五)坚持务求实效的实践观

调查研究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有的调查研究经常会出现调查多研究少、问题多对策少,或者是对策建议隔靴搔痒、隔空喊话的情况。群众诟病的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强调实践观最直接的要求是,既要有认识问题的想法,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这一重要思想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时,习近平同志针对福建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深入调研,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指导和推动了林权改革的实践在全省全面铺开。实践观强调的调研是把情况捋清楚、把问题整明白、把思路搞精准,目的是以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解决好实际问题。

三、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找智慧、在事实中寻找真理”的实践过程。做好调查研究,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笃实的工作方法,锤炼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坚持“眼睛向下”摸实情

调查研究是了解事物的事实真相和客观全貌,从而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以形成对事物发展、客观变化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对策。一要了解客观事实,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眼睛向下”作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基本功,秉承“身入”基层和“心至”深处的作风,“在群众中寻找智慧、从事实中探寻真理”。眼睛向下,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二要积极践行“身入”基层的原则,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现场考察切忌“只看盆景、不看全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下车伊始、官腔十足”等不良做派。眼睛向下,就要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知事实。既到职能部门又深入基层一线,既到城市社区又去乡间田头,既进行实地察看又听取汇报交流,既听情况、提问题又谈看法、提要求。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调研方法,把客观情况搞上来,把真实问题看清楚。眼睛向下,只有“身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心至”深处。要保持真诚和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对话、换个位置思考”,向群众寻答案、从实践找真知。只有真正融入人民群众,才能把情况摸实摸透,才能找到问题根源,拿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求真解

问题导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引领着“调查研究的目标方向”,决定着调查研究的工作成效。一要有问题意识,聚焦重点。以“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的目标指向,切切实实聚焦好基层一线最关心、最突出和最有影响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明确好调研领域和目的,关注好基层实践中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调研对象“宁可少一些,也要好一些”,突出主题,入深入细,把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准找实,把问题本源挖深挖透。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切忌先入为主的预见、结论或偏好。二要敢于直面问题,挑战难点。以“事不避责、进不畏难”的担当意识,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基层工作薄弱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聚焦好矛盾焦点、工作堵点和社会热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切忌遇到矛盾绕道走,遇见了问题打退堂鼓。三要善于分析问题,厘清节点。坚持重调研、深研究的有机统一,注重前期调研基础上的分析研究,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科学严谨的辩证思维,触类旁通地研究事物的关联性,举一反三研究事物的普遍性,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捋清楚前因后果和现象本质。

(三)要坚持“多管齐下”拓路径

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如同钥匙,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单一、纵向的调研方式和方法,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宏观大局和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需要多向探索,多路并举,综合运用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调查研究新思路、新方法。一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拓展视野,跳出自我,深入关注和研究国内外相关发展思路和创新态势。不仅要国内比较,也要国外比较。通过比较,明人之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自身的认识和判断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二要注重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积极学习社会创造积累的现代知识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调研情况和数据进行模型推演、数理分析、数字赋能,精密分析、精细设计、精准谋划,验证经济理论假说,评估经济政策效应,预测未来发展走势,提高调研判断与结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要注重运用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要把实证研究作为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优选、分类选好调研对象,不仅要选择成功的先进典型,也要选择问题集中和有普遍性的各类典型。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地的调研或判断,要善于做好长期跟踪研究、纵向研究和比对研究,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在倾向性中寻找规律性,全面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特质、周期特点和演进规律,形成合乎实际且具有价值的正确判断,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特质和发展变化的走势。

(四)要坚持“深化研究”谋良策

对调查研究成果或对策而言,既要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又要突出“怎么办”的现实要求。这就需要深化研究,就是在基础材料上的思想深耕,客观实践上的理论升华,彰显好调查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本质目的。一要立足大局,提升调查研究的思想起点。要善于立足大局看问题,把基层群众新实践新创造放在大局中研究其特殊性、普遍性,把发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放在大局中分析其必然性、倾向性。以思想的高度、视野的宽度和理论的深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创新性、方向性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增强对策建议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行性。二要“科学抽象”,增强调查研究的理性思维,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武器,对实地调查的第一手客观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的透彻分析,通过“解剖麻雀”的个性分析、“由此及彼”的系统把握以及“以小见大”的逻辑演绎,透视原因、抓住根本。并通过思想碰撞、多维探讨、集思广益、科学求证等方法,增强理论的支撑力、穿透力。三要切实可行,增强调查研究的转化应用。调查研究不是“坐而论道”,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实情、谋实招、求实效,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对策思路和具体办法。关键要以“从群众中找智慧”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从科学合理、规范严谨、可行高效的视角,审视和把握调查研究设计思路和对策,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是否具有目标明确、主体到位、责任落实、措施有效的实现路径,是否满足政策成本有效控制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预期,使研究成果变成服务决策、服务实践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五)要坚持“善于学习”强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越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越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度越高。调查研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书卷上学来的,而是在善于学习、反复淬炼中磨砺出来的。重要的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必修课、基本功,勤学多思、善于实践,不断积累。一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敏感、理论武装、多维视角、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二要勇于守正创新。在继承发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基础上,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跳出定式思维和路径依赖,用更新的理念、更有效的手段,拓展研究视野,创新调研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有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事不避责、进不畏难的进取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努力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广泛汲取群众智慧,积极运用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拓展新视域、提高新境界、淬炼新本领。三要坚持精益求精。从客观求实的角度把握好研究思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需要可能的角度把握好调研成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从行政效能的角度把握好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调查研究是严谨细致的思想科学,来不得似是而非、大而化之和半点虚假。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严谨的作风,提升文字表达的精炼度、分析判断的精准度和逻辑演绎的严密度。以鲜明的主题和朴实的文风,展现调查研究成果的“思想力量”。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