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路径探析
摘 要 新闻舆论工作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力量,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化和舆论扩散迅速等诸多问题,应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创新传播话语方式,促进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打造一支过硬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色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闻舆论工作;主流意识形态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要义和终极目标。[1]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舆论主阵地已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和互动方式。随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渗透融合,国内与国际舆论的边界逐渐模糊,舆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实践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构建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路径,对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持续巩固壮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思想文化至关重要。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既是党性原则的体现,也是人民性原则的具体实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而且要紧贴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表达人民心声,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通过深度报道和专题策划,新闻舆论工作可以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提升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品质。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上,而且包括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责任,要求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效益。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及时地报道事实,抵制虚假信息,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倡导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其中“体”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和科学理论,而“用”则指向实践。“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特点,也承载着重要的方法论。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既要揭示事实真相,又要避免片面或误导性的报道,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的公信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具备深度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错误舆论的滋生和扩散。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新闻舆论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和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加作品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人民性原则,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声音,并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人民的喜怒哀乐。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把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舆论工作者能够将历史智慧与现实相结合,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信息传递,而且能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闻舆论工作者可以创作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价值的作品,从而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现状分析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是新闻舆论工作在奋进新时代中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团结奋进的信念和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各类新闻媒体以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旋律,广泛传播党的主张。通过深度报道和评论分析,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战略部署进行深入诠释,帮助人民群众更深刻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进对发展战略的认同。同时,通过高质量的精品内容占据市场,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国家发展全貌,提升其对党的发展战略的信心。新闻舆论工作记录了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未来过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通过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二是新闻舆论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为增强国际话语权而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一场综合实力的竞争。[2]中国在国际新闻舆论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还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增进各国间的互信,并持续加大对外传播力度。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承担着连接国内外、沟通全球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对外传播机制,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让世界听到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积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中国声音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塑造主流舆论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媒体正在加快转型,建设融媒体中心,以提升移动化、视觉化和智能化的传播能力。政务微博、微信等政务新媒体引导舆论并服务公众。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建设,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了主流舆论的引导和传播,不仅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效率,而且为塑造主流舆论的新格局奠定了稳固基础。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将持续发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舆论环境贡献力量。
四是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这使受众能够自由浏览新闻信息,参与话题讨论以及转发分享新闻,从而增强了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唤醒了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意识。其次,新闻发布更具时效性。在采集、处理、编辑和报道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明显提高了新闻采编效率,缩短了各环节的工作时间,使新闻发布更加及时。最后,新闻传播更加个性化。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传播方式,在不同媒介平台上,为不同受众投放形式多样的差异化内容,契合了受众需求,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用户粘性,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敌对势力更加频繁地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这严重损害了我国和党的形象,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威胁。[3]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的渗入,导致部分群众和党员干部丧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给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挑战。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意识形态斗争逐渐转移到网络,并呈现出更隐秘的形式,这可能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因此,需要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利益格局的深刻变迁、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碰撞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取向变得越发复杂等重重挑战。与此同时,媒体环境的深刻调整、虚假信息泛滥等都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舆论网络化引发不确定性。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赋能下的舆论呈现出新的特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叉渗透,使世界各地的网络舆论在传播技术、手段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舆论的产生与传播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主题性也有所增强。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皆有话筒、人人皆是发言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者和信息发布者。通过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自主参与多方面活动。例如,使用抖音、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随时发表见解并与他人交流互动。同时,舆情的传播呈现出“雪球效应”和“蝴蝶效应”等特点。一旦一条微博或一段视频引发网络热点,舆情将迅速通过多渠道扩散,并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如何迅速回应并以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这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是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加快了思想活动的多样化,导致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复杂多变。随着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讨论公共事件,使互联网逐渐成为各种社会观念自由表达的主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各种观点能够在网络舆论平台上得以表达,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主流媒体单向报道的方式。然而,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众多,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弱。此外,互联网舆论信息传播速度快,未经核实的信息可能迅速扩散,导致谣言和虚假新闻泛滥。主流媒体和政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在一些公共事件报道的速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新闻舆论“四力”有待提升。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下简称“四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主流媒体顺应新时代要求的紧迫任务,也是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聚合平台、搜索引擎和聊天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拥有数量庞大且具有较高黏性的用户群体,控制着信息的传播。此外,算法推荐和个性化定制等操作方式,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因此,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四力”,不仅关乎主流传媒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面对新闻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四力”,主流媒体才能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和价值观。
三、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路径
(一)深化全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为加快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需要各级主流媒体和政务机构媒体不断增强深度融合意识、移动传播思维和内容创新动力。这意味着在技术上要实现多平台的无缝连接,在内容上要进行跨界融合,打破传统的报道模式和形式。主流媒体除了提供优质信息外,还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叙事话语,扩大有效用户群体。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传递正能量,在搭建新媒体矩阵和平台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结合舆论导向,关注用户需求。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增加和重大突发性事件带来的舆论风波以及复杂社会问题带来的观念冲击等挑战时,主流媒体应当善于设置议题、优化报道内容并探索话语创新。主流媒体应洞察舆论态势与社会心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使舆论引导深入人心,从而影响公众认知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拥抱全媒体时代,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构建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创新话语方式,提升“四力”落实落地见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受众的多样化,新闻舆论工作不能只关注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忽视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应树立创新思维、转变传播方式,将“我们想讲的”转变为“用户想听的”。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来了解受众的喜好和关注点,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话语策略。在新闻报道中,应注重话语的表现力,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方式,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新闻更加直观、生动、引人入胜。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它还包含情感和价值观。可以采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新闻内容更贴近人心,增强读者的亲近感。可通过讲述普通人感人至深的故事,描绘震撼人心的场景,展现社会的温情和人文关怀,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被感动的同时接受并传播新闻信息。
(三)创造共同空间,促进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
在新闻传播领域,创造共同空间、打破“传—受”之间的隔阂,是一项重要的创新。该理念的提出旨在促进用户与新闻生产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向民主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在传统模式下,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往往掌握话语权,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接收信息,他们渴望参与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因此,要打破传统新闻传播中“传—受”之间的壁垒,让受众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与媒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用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观。让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可以提供更多真实和生动的社会素材,使新闻报道更贴近实际、更具感染力。用户的参与还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符合民意和实际需求。媒体应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工具,鼓励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用户也应积极表达自己的声音,贡献智慧,与媒体共同促进新闻传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筑牢思想根基,锻造政治坚定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在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崇高使命。面对这一重要使命,如何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坚定性是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石。为此,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日常工作之中。通过理论的滋养来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提升业务能力是新闻舆论工作者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要新闻舆论工作者具备全球视野,以便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新闻单位应加强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备文字、影像、新媒体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和体制机制是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新闻单位应积极探索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新时代新征程上,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更接地气、更具温度的新闻报道,传递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民心共识。
综上所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巩固壮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思想舆论至关重要。面对我国当前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深化全媒体融合,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拥抱全媒体时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创新话语方式,通过增加表现力、增强亲近感、激发公众情感等多种途径,实现“四力”的落实落地取得实效;创造共同空间,打破“传—受”之间的隔阂,让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中,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人心,使媒体与用户共同推动新闻传播和社会治理的进步;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湛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传递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民心共识。通过不断完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路径,切实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兆燕.新时代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研究[D].辽宁大学,2023.
[2]朱清河,沈星宇.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理论话语的建构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4(01):6-10.
[3]靖鸣,冯馨瑶.意义、对象、内容: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经验与当代价值[J].中国出版,2021(12):18-24.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