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1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首页 >

生成·困境·破局: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维审视

作者:王晓丽 刘友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83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乡村治理以及生活条件的全面发展与改善,进而助力实现乡村各领域全面振兴的战略导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失衡、种业领域尚存“卡脖子”问题、高质农作物供需失衡、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为破解以上现实制约因素,应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整治人居环境,助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2]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业国,“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及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高质高效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出具体建议。

一、理论阐析: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义

明确界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明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前提条件。广义上的现代化是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狭义上的现代化则是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和技术变革为推动力,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过程。我国的现代化既不等于西方化,也不等于工业化。只有科学把握其内涵,才能够正确识别和判定“他者”与“自我”、“当下”与“过去”,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

(一)概念形成:自“现代化的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1954年,党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鲜明提出“现代化的农业”一词,强调“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四个现代化”中“现代化的农业”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法的历史源头,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提法的最早雏形。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政策助推和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肇始于此的农业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升级,最终成功飞跃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朝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持续迈进,由于不同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要求。纵观我国“三农”工作的安排与实施进程,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对实现现代农业目标的施策特点,可将总体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以农补工、工业现代化优先发展时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时期;城乡融合、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时期。

(二)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是政治前提、农业发展是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是战略目标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追根溯源是“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继承发展和转型升级。明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是深入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先决条件。改造传统农业,使其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即为农业现代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农业现代化”明确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身份出现。在此之前,“农业现代化”的“形”虽静止未变,但其“魂”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即从“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变为“‘三农’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可以从内容角度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含义,认识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自以农补工、工业现代化优先发展时期结束至“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正式提出之时,农业现代化一词蕴含着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生态、文化、乡村治理以及生活条件的发展,以推动中国乡村社会实现由传统乡村社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乡村,再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升级与蜕变。此语境中的“农业现代化”内涵更偏重于“三农”的现代化。此外,在中国大地上所诞生的农业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基础、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宏观上体现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秉承“中国特色”政治属性为前提,以坚持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生态、文化、乡村治理以及生活条件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社会各领域实现全面振兴的一种战略导向。

二、现实省思: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所遇到的难题,有的学者按照两分法,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角度切入开展研究;有的学者则是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来归纳提炼其发展困境。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保障水平,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和弱项分析为重点,力图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基建发展失衡: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但农村生活现代化滞后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把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截至2024年6月,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4%。[5]根据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拖拉机保有量2173.06万台、配套农具4022.93万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分别增长8.49%、3.65%,58.8千瓦及以上拖拉机配套农具增长4.41%。粮食作物生产机具继续较快增长,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分别达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28%、3.76%、1.04%。可见,我国农业机械种类丰富、数量充足。

相较于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存较多短板。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其中城镇网民规模达7.77亿,占网民整体的72.1%,而农村网民规模为3.01亿,仅占全国网民数量的27.9%。[6]截至2023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0%以上,尚存长足的进步空间。[7]截至2022年底,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而农村这一相应指标仅为84.6%,二者相差15.4个百分点。[8]可见,我国综合服务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存在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种业研发受制:种质资源丰富但内生驱动力不足

2023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征集和收集到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为12.4万份,增量明显。此外,我国良种覆盖率超96%,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45%。丰富、高质量的种质资源为培育大批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实现种业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种业领域“卡脖子”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质资源相对缺乏。例如,由于我国甜菜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不合格、后期种子加工设施落后,国产甜菜种子无法真正“下地”。二是现代化的育种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国内种子选育技术与国外存在代差,育种效率和品质与国外种子尚存差距。三是农业基础研究领域面临知识产权危机,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种业大国,种子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种业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育种技术和产业布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高质作物供需失衡:种类丰富、数量充裕但供需失衡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为55482个,有机食品产品数量达4772个,地标农产品总数为3510个。相较于2017年底的同类指标,这三类指标数据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5.50%、19.12%和56.5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在过去的五年间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高档农产品供不应求、中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甚至过剩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202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平均成本收益情况中,2022年我国土地农业生产成本为972.62元(每亩),相较于2021年同比增长8.1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长且居高不下是影响我国高质量农产品产出的一大关键性因素。

(四)农业环境形势严峻:消弭部分“存量债务”但生态治理任重道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化肥施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四项指标数据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5年呈下降态势。可见,近年来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量正在持续减少。2023年,我国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和80%。[9]我国农业产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化学投入品进行农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环境领域中所欠下的“存量债务”数额较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每公顷耕地的氮素养分、磷酸养分、钾肥养分使用量(单位:kg/ha)分别为166.4、78.95和73.76,而美国相应指标数据分别达到59.26、24.5和25.2。

三、未来进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建设施,优化公共服务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使更多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助力农业生产稳质增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对于耕地的保护及其用途的管控。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以此来对耕地实施有效用途管控,防止其转为其他农用地。”[10]此外,意见还提出应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广大农民尽早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生产便利和高生产效益。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弥补城乡发展差距。一方面,在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强度。加大对农村能源、生活用水和网络信息的建设力度。要把改善人居环境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和处理、农村旱厕改革作为建设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对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另一方面,做好县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以县域为纽带,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促使农村与城市共享更为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二)加强农业科技,强化人才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力度作为工作重点。

一是优化选种育种,用科技手段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种业工作是关乎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工作。一方面,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推动农业品种多样化。现代种业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丰富的种质资源,研发优质作物品种并申请专利,不仅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品种多样化,而且在国际种业市场中将形成巨大的知识产权优势。另一方面,强化选种育种技术的研究,保障好我国粮食安全与质量。选育出一批高产量、高效益、性状优良的高品质种源,从而解决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出现的预期性差、容错率高的问题,提高我国粮食及其他作物和牲畜的高品质产出率。

二是增强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主体动力。以科技为引擎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新征程要完善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手段的研发。同时,各大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应同当地企业形成合力,致力于农业基础领域研究,把农业技术领域成果的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还应致力于数字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助力我国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三)深化供给侧改革,引领“三产融合”

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满足人民对于高端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适应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端产品供给优化农产品供需结构。目前,我国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中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高端农产品“供不应求”。要把绿色兴农、质量强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的消费结构特点与现实农产品供给状况之间的矛盾,加强农产品从产出到商品化全过程的安全与质量监管,从而以农产品的高品质优势满足人民的消费偏好,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和产品竞争力,助力农产品向安全、绿色、特色、优质的转型升级。

二是深度推进农村产业的“三产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益。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培育高产多抗的品种,从源头解决粮食产量问题,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产量风险,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吃饭”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更新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破除传统的经营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利用“互联网+农业”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在一、二产业融合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业,最终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三产融合”助力乡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扩大农民收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由此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人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四)发展绿色农业,整治人居环境

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观念。一方面,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保护好现存耕地资源,防止土壤污染,是实现现代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要保障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好耕地资源是基本点。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其他化学投入品的施用量,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化学投入品的作用效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另外,应增强企业、公民等各类主体的农业生态保护意识,完善农业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手段,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最优化。

二是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建成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一方面,绿色居住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的承载介体。以建设宜居环境为导向开展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废弃物处理行动,改变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干净、整洁的乡村面貌。另一方面,标准化的村庄规划是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皿”。加强村庄的规划管理工作,包括社区建设规划、生态景区规划等,完善基础设施,以此减少乡村中随意排放生活废弃物、生活污水等其他污染源的不良现象,净化人居环境,打造绿色乡村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4-17.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4]孔祥智,谢东东.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179(2):82-91.

[5]“智慧”农机加速跑绘就沃野“粮”辰美景[EB/OL].(2024-06-18)https://m.gmw.cn/2024-06/08/content_1303757807.htm.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7]郁静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民收入保持增长[N].人民日报,2024-01-24(0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10-13)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979995221/attr/306352.pdf.

[9]绿色兴农,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EB/OL].(2024-02-19)https://news.gmw.cn/2024-02/19/content_37150793.htm.

[1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研究”(编号22&ZD03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2VSZ120)和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对弘扬沂蒙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编号20CYMJ08)的阶段性成果。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友田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