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23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作者:蒋蕊韩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10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宏阔的历史视野,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涵盖文化发展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安全观和文化交往观等重要方面。洞察文化发展大势是前提、站稳文化价值立场是根本、捍卫文化安全防线是关键、促进文化交往互鉴是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理论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科学行动指南。从整体性视域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涵盖文化发展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安全观和文化交往观等方面。

一、文化发展观:洞察文化发展大势是前提

研判定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是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定位形势论和目标任务论,回答的是思想文化事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定位形势

一是精准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定位。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极端重要性”呈现为“三个事关”。首先,事关党的前途命运。政权瓦解往往由思想文化领域的动荡开始,思想力量是维护执政基础的精神支柱。其次,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稳定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局安定。最后,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复兴伟业的精神助力,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统一思想、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处于新的历史地位、处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3]文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地位”和“突出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唯物史观、全局工作和历史教训的科学研判。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又依赖于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思想文化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息息相关,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工作都难以离开思想文化事业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二是科学研判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既充分肯定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也指出新征程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不少挑战。就国内形势来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仍然任重道远。第一,“思想多元”的挑战。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各种“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统一思想依然艰巨。第二,“市场逐利”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利益格局的重组,“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4]突破公序良俗的“去主流化”“去道德化”行为时有发生,凝聚共识面临严峻挑战。第三,“最大变量”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其匿名性、虚拟性、无边性为信息内容治理带来了难题。就国际形势来看,回击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攻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仍然任重道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文化领域的渗透。我国的发展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文化优势、话语优势,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国际吸引力不强。

(二)明确长远目标任务

一是明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明晰根本任务有利于发挥思想文化事业凝聚共识的强基固本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做好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将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概括为“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6]

二是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7]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新的文化使命的明确不仅标示了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还阐明了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具体内涵和行动逻辑,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新坐标。

三是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9]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既是立根、固本、强基、铸魂的迫切需要,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以最鲜活、最有时代力量的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人民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实践自觉。

二、文化价值观:站稳文化价值立场是根本

文化价值的彰显、发掘和传承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价值立场、价值魂脉和价值根脉,三者相得益彰、交织共振。

(一)坚守人民价值立场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创作和研究导向。新时代文化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文惠民、以文利民,始终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在学科、学术、话语融合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新时代文化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新征程上的大事要事,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0]只有举好精神之旗、立好精神之柱,才能战胜复兴之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1]在新征程上,务必要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需求。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魂脉

一是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依然展现出科学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2]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强的精神力量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中国精神的塑造、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因此,要不断推进“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二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需要做到知行合一,落实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1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只有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原原本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脉络,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思维,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由碎片化的理解到整体化的把握,进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4]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在应对新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时代坐标,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历史自觉推进理论创新。

(三)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脉

一是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遥望的历史与心生的情怀,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现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其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在个体价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了个人“三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5]在国家价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被赋予“现代性”,让其在赓续中华文脉中获得崭新的“生命力”。

二是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在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的经典之中,蕴含着富有永恒魅力的精华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16]诚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的爱国情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和合思维,“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的法治观念等,不仅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

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滋养,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深入挖掘文化精髓,提炼其当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7]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文化密码的延续、重生与发展。其二,激活文化新韵,实现创意再造。同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的文化因子,为当代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三、文化安全观:捍卫文化安全防线是关键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家安全和文化发展全局,以全新的理念考量文化安全,涵盖根本方向论、制度保障论、筑牢阵地论等重要方面,为维护新时代文化安全提供了方向性、战略性和实践性的思想资源。

(一)坚持党的领导根本方向

一是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根本性、统领性和全局性作用,是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坚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要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关系。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指针,在人民中弘扬主旋律,培育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放弃思想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18]

二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为何”“如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等基本问题。在为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如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三是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特殊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引导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每一环节,“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19]党刊、报刊、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必须坚持正确导向,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地展现新闻信息和时事热点。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一是坚持根本制度的思想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根本制度,[20]表明了我国思想文化事业建设的根本制度指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将马克思主义从观念形态的原则要求上升为根本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的制度进路,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方向,为更好地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坚持重要制度的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与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从制度层面回答了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向和宗旨立场。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同频共振。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体现的是文化建设以“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理念的宗旨立场,保障的是人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三是坚持体制机制的具体落实。文化领域体制机制的具体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证。在控制机制上,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旨在以制度形式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在生产机制上,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机制,以制度形式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进行有效约束。

(三)筑牢守稳思想舆论阵地

一是守稳网络前沿阵地。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互联网已经演变为思想文化交锋的“最大变量”,成为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安全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能否守稳网络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可见,能否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仅事关思想文化领域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是守住思想舆论阵地。面对新形势下思想舆论斗争复杂尖锐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21]思想舆论阵地的斗争突出表现为“中西较量”“主流与非主流之争”。其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华“软颠覆”的野心,在思想文化领域扩散“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是美西方颠覆异己力量的“软武器”。其二,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较量。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挖掘”“制造”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价值分歧,将所谓“观念上的冲突”转化为“现实社会的撕裂”。

三是守牢学校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战场、思想交锋的策源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最鲜亮的底色”。

四、文化交往观:促进文化交往互鉴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进全人类福祉和实现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提出新时代文明观的科学内涵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强调文化交往要立足于秉持开放包容和凝聚价值共识。

(一)立足于秉持开放包容

一是尊重文明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22]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世界上的每种文明都凝结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统,以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强调以文明交融超越文明冲突,打破了西方文明演进道路乃“人间正道”的神话,彻底改写了西方大国在“文明对抗中进步”的陈旧叙事。

二是倡导交流互鉴。面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纷繁多元,要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为前提条件,推进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一直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形态,张骞出使西域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开创了中西科学交流先河等,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贡献了突出力量。无论是“文明优劣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无法促进人类文明多元共存和世界文明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跨越了“文明冲突”的陷阱、摒弃了意识形态纷争,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正能量。

(二)立足于凝聚价值共识

一是科学释义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普遍期望,为匡扶全球正义、建设公正合理的新世界树立了文明标杆。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超越了服从资本扩张逻辑理论的“普世价值”,打破了其织就的“理论幻觉”、塑造的“精神迷梦”和营造的“伪善形象”,是强调命运与共、兼收并蓄,基于人与世界一体化关系之上的生存论、发展论、超越论的价值现实。

二是积极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为深陷美西方霸权主义囹圄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提供了有益参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23]故而,在积极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24]采用差异化传播策略、精准化传播方式,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出场”做好准备。

三是引导全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不尽相同的,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却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寻求的是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共性,打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将“和而不同”理念拓展到了价值高度,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共同利益决定共同价值,共同价值体现共同利益,引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要找到融通中外的情感共鸣点、话语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创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厚植共同利益为基础,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9]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1(01).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310.

[4][5][13][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22,77,27.

[6][7][10][17][19][2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4,339,329-330,342,357,23.

[8][2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12][14][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8,46.

[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9.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5.

[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

[2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4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0VSZ027)和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体系建构及其国际传播研究”(编号2022BKY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