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23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

作者:王立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01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打造创新型省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的萌发。目前,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未来,浙江将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浙江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作为浙江省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省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更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一、“八八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实践萌发

在2003年7月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系统提出了“八八战略”。20余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加快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和环境转换,努力建设富强浙江。打造创新型省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绿色发展等战略举措,充分显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的实践萌发。

(一)打造创新型省份

浙江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5月,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要抓住机遇,化压力为动力,苦练内功,“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作出了打造创新型省份的战略决定。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的4年多里,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与浙江省委班子一起坚持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推进浙江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与部署,如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派遣科技特派员等。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工业经济以“小商品、小企业、大协作”和“传统产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群落效应和发展模式闻名全球。但由于历史、体制、内外环境等诸多原因,21世纪初,浙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制约着浙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2003年6月,浙江召开改革开放后全省第一次工业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与部署下,浙江省出台了《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年)》。该规划指出,“数字浙江的建设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与提升浙江工业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重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在全国率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推动绿色发展

面对高增长背后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亲自擘画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宏伟蓝图。在2002年12月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以建设生态省为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加快建设‘绿色浙江’,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3年3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召开《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同年5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浙江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自此,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入新境界。

二、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的成效

浙江省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落实创新强省、人才强省首位战略,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中。

(一)新质生产力全过程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生了历史性变革,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4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3位,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到3.0%,如期实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的“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战略目标。

聚焦“高原造峰”,重大科创平台形成系统性布局。宁波的石墨烯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浙江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双10”布局,获批建设超重力、极弱磁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累计布局6条省级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汇聚浙江省60%的国家科技奖和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10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一廊引领、多廊联动”空间格局。获批建设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首家大动物P3实验室,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0家。

聚焦自立自强,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省科技攻关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安防、工业互联网、高端磁性材料、水稻育种等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涌现出国内首个本土原研丙肝一类新药达诺瑞韦钠片和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以及完成“冰光纤”等一批硬核科技成果。11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数量居全国前列。

聚焦“两链”融合,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通过实施两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浙江省科技厅数据显示,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0.9万家增加到2022年的3.6万家,实现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万家增加到9.8万家,增长近1.5倍,形成“五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浙江省80%至90%),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2.3%提高到64%。

聚焦“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结构性优化。浙江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壮大,效能持续增强,全社会R&D人员数达57.5万人年,跃居全国第3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8.96万元/人。2023年,引进全球顶尖人才73位,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10名,入选国家引才计划外国专家数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11个设区市连续2年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杭州连续1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

(二)新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202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9.4%和6.3%,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三)数字经济已成为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亮点

数字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2017年,中共浙江省委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21年,浙江省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2022年,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开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目标,聚焦“三区三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发展定位,全力推动数字赋能、产业能级、创新模式、数据价值、普惠共享“五个跃升”,以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打造支撑省域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两个先行”的关键力量。

三、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短板

虽然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质生产力的部分赛道上,浙江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省研发投入总量2416.8亿元,只有广东(4411.9亿元)的54.78%、江苏(3835.4亿元)的63.01%;研发投入强度3.11%,低于广东(3.42%)、江苏(3.12%)。

(二)科创平台能级较低

“国字号”创新平台偏少,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基础和能力不够。浙江省自主培育的国家实验室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浙江仅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2个,远少于北京(20个)、上海(17个)、广东(8个)。国家已布局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与粤港澳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国家还布局了西安、武汉、成渝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而以上中心在浙江省均无布局。

(三)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

数据显示,2022年底,浙江省468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中,仍有116项没有突破。“从0到1”的基础研究成果偏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操作系统、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等仍高度依赖进口。

(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规模不足

企业方面,2022年底,浙江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万家,只有广东(6.9万家)的52%,江苏(4.4万家)的82%。产业方面,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683亿元,只有广东(11836亿元)的31.1%,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6.8%,也低于广东的29.9%、江苏的24%。

(五)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较小

目前,浙江省共有全职“两院”院士59名,只有上海(194名)的30.4%、江苏(118名)的50%;国家“杰青”人才198人,仅为广东(258人)的76.7%、江苏(378人)的52.3%。浙江省仅有3所双一流高校,远低于上海的15所、江苏的16所、广东的8所。

四、浙江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浙江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315”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形成战略科技力量

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就浙江而言,就是要打造“315”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谓“3”是指构建“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这三大科技创新高地;“15”是指重点关注云计算和未来网络、信息安全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等15个面向未来的战略领域。

大力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首先,分梯次建设实验室,推进新型实验室提能升级。之江实验室是浙江举全省之力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样板,要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同时,要加大对西湖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基地)的支持,打造浙江省的国家实验室基地群。依托浙江民营经济优势,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调整浙江省实验室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自愿牵头或参与浙江省实验室建设。加快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重组和系统化提升,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次,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浙江省高等院校“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与综合型大学建设发展,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级水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全省范围内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教育、产业相协同的高水平大学,从而使更多省属高校得以跻身国内一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加快落实基础科学研究行动方案,保证高等院校有组织开展科研,加强脑科学、数理力学、量子科学等领域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在全省高校计划建设一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心。最后,鼓励省级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创建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单位深度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为核心,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创建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迭代攻关,形成倒逼、引领、替代和转化“四张清单”,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项目。浙江计划实施2000个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制造业类的项目占比达80%。成功吸引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取得500项以上的硬核科技成果。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的重要成果,满足条件的将被优先考虑推荐为首台套产品的认定。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流程,坚持实施“重大专项、重大专题、重大项目”和“战略规划专项行动年度榜单”,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关键攻关机制。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就浙江而言,就是要通过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八八战略”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战略任务。“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即以集中优质资源为手段,打造新一代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在内的4个万亿元级的先进产业集群、15个千亿元级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及“X”个高成长型百亿元级“新星”产业集群。依据《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有以下几项:一是开展空间腾换行动,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主要任务是调整、整顿低效工业用地,构建高能级的产业平台,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布局。二是开展招大做强行动,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主要任务是要以招引重大项目为手段,开展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加速重大项目建设效率,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三是开展企业优强行动,提高制造业效率效益。主要任务是打造世界级一流企业,充分利用“专精特新”企业队伍优势,完善“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合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四是开展品质提升行动,唱响“浙江制造”品牌。主要任务是提高制造业水平,进一步强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标准的创新发展。五是开展数字赋能行动,引领制造业变革重塑。主要任务是注重加速细分行业的产业大脑建设与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六是开展创新强工行动,强化制造业发展动能。主要任务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重大创新载体,提高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培育未来产业。重塑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其关键。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首要任务,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一是优先推进9个快速增长的未来行业。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合成生物、未来医疗、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和柔性电子九大产业领域是浙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必须加强优势创新资源集聚,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四链”的协同作用,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角色。二是探索发展6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未来产业。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深地深海、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六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集聚产业发展的创新能量,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前瞻性规划重点领域布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从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未来技术的不确定性预研。

(三)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不仅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应用技术的实操家,更是制度改革的推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就浙江而言,由高素质干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高素养劳动者组成的“三支队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密切协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浙江省将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抓,着力构建综合考量、系统规划、高效贯通抓人才的工作体系,推动浙江省树牢“大人才观”理念。“三支队伍”建设的主要行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领人才队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干部政绩观进行全链条闭环管理,建立包括改造主观世界、规范从政行为、追究发生问题全链条,重视政绩观教育,按领域分层次构建政绩观正负面清单,探索建立关于政绩观问题协同纠偏的机制。全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完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的制度机制,弘扬浙江的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完善关爱干部机制。干部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如何打好激励干部担当的“组合拳”,浙江将推动容错清单向更多领域拓展,强化追责问责调查与容错纠错评估的同步启动机制,在保证敢于容错、实诚容错和合规容错的基础上,既能对探索的错误持宽容态度,也要避免“纪律松绑”的误境。进一步完善对干部关爱机制,健全基层待遇保障体系,持续性落实基层减负工作。同时,妥善处理与干部紧密相关的“关键小事”,确保干部能够以更健康的身心状态干事创业。

加快引育战略人才。高度重视拔尖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双一流196工程”,促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建立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进一步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培育一批符合浙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大对省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的支持力度,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担重任挑大梁引育工程,确保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创新“揭榜挂帅”和顶尖人才推荐等一系列人才选拔机制。创新引进海外人才方式,提升“留·在浙里”海外留学人员引进服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海外人才引进的制度型开放。

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机制。在融入“315”科技创新体系与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过程中,抓住新机遇、开辟新空间。同时,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际化竞争力,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目前,浙江很多民营企业已步入新老交替的高峰期,一大批“80”“90”后新生代企业家将走上历史舞台。如何实现新老传承,浙江将进一步推进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和“浙商青蓝接力工程”的实施,构建多部门合作的新生代企业家发掘机制,提高新生代企业家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建立传承导师制和新生代企业家社团组织,指导新生代企业家接好事业班、政治班、文化班和社会班,打造全国标志性的企业家群体。

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将以打造高质量“浙派工匠”金名片为核心,着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连接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同时,着力构建技能创富体系,通过打造技能创富型企业,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和技能人才中长期培养激励机制,高标准打造“增技增收”先行区。围绕构建技能生态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浙江技能大赛活动,加强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全社会“崇尚技能”的新风尚。

大力培育现代“新农人”。“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浙江将进一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千万农民的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构建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示范。完善省市县乡各级农民培训体系,通过建设农民大学专业院(省级)、农民学院(市级)、农民学校(县级)和农民田间学校(乡级),培养新时代“乡村工匠”。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乡村经营管理领域、乡村电商领域、乡村农旅领域和乡村文化领域,培育大量实用型人才。因地制宜构建一批高水平农民创新创业平台,为乡村振兴赋能。

优化人力资源增值服务。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实施普惠性的人力资本提升机制是重点。因此,需要针对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新业态新就业以及农村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全社会人员的学历提升。完善全民科学与法治素养,提升大众的文明与数字素质,建设“书香浙江”。发挥“最美浙江人”的示范作用,加强“美在浙江”的品牌宣传。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集成改革为目标,打造“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世界级的猎头公司。在浙江范围内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健全民营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体系。加快高层次人才流动与共享,建设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大财税、金融等各方面支持,打造最严知识产权保护生态,营造最优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加速释放人才活力。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