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23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实体性要素跃升

作者:李雨桐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69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新时代以创新为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有机组成。依据这一理论,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就体现在高素质的劳动者、不断更新的劳动资料、持续拓展的劳动对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依循三要素的跃升机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全体人民向美好生活迈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随后,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三要素的发展机理、内在涵义、价值指向三个方面,为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视角。生产力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石,也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支撑,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升的,不同的历史条件要求着生产力实现不同的发展状态。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伴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更新升级以及劳动对象的不断拓展,三者优化组合的跃升,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坚持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为目标,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要素跃升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石,也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支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探索社会历史现实的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而构建了生产力理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产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力便在扬弃传统中实现跃升。

(一)在面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确定方向

生产力展现着人对象性活动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历史发展是人实践活动的展开,人的生存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问题,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生产就是首要的历史活动。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劳动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展,人们也衍生出新的需要,生产力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对生产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3]由此,生产力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不断生成社会历史的实践能力,更是立足于已经积累的历史基础,面向人类社会现实需要的发展根本动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面向生活实践需要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生产力不断实现跃升,新质生产力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成果。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建立在当前历史所积累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方向。

(二)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辩证发展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加诸自然,同时,人的本质力量也被自然改造而得以提升。生产力便是不断在这种互动中,与人的能力同向进步。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掌握自然的态度和能力,不仅展现当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对过去积累的生产力发展的继承。生产力在质与量上所体现的旧的积累与新的开创,展现着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状态与水平,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同属生产力范畴,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内涵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技术和人本质力量的发挥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展现。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内生动力、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充分反映和体现时代技术进步和人类智慧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一味逐新,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扬弃传统生产力,达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传统产业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向未来跃升,到体现未来科技的新质生产力产业化落地,生产力实现了质与量的不断成长。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激发活力

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4]伴随着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必然要作出调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5]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不过是暂时的和历史的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孤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存在,狭隘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愈发扩大的生产能力,社会形态必然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不断更新。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要求改革现有不符合新质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指出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推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在政策支持方面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算力、能源、数据以及运输经营资质等,研究制定相关专项支持政策,以更加灵动高效的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二、以实体性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依照唯物史观,生产力主要由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就体现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最具活力的要素,不断更新的劳动资料是最具推动力的要素,持续拓展的劳动对象是最具展现力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7]

(一)素质更高的劳动者

只有充分尊重人的劳动能力、激活人的实践伟力,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展现出源源不断的活力。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是最活跃的首要因素。新质生产力要求破除旧的生产关系,让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鲜明,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的潜能发挥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8]也就是说,只有人全面占有当下所能获得的最先进的劳动知识,新质生产力才能形成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跃进历程不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与数智技术的更新同向进步,在熟练掌握复杂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创新运用数智技术发挥革命性力量。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型劳动者,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上有更高的素质,是能够适应时代的学习成长型主体,具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曾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是革命阶级本身,人的现实能力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数智时代,人类在历史实践中通过知识技术积累以及创新突破,具备了更高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以及体制机制障碍的要求,促进了人的解放,有利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使得科技创新的智慧和人文经济等合力充分推动社会发展。培养掌握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靠和基本源泉,也是新质生产力创造和推广的关键支柱。

(二)技术更新的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资料在新时代的革新。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算做劳动过程的资料。”[9]无论社会历史推动生产力发展到何种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劳动资料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媒介,是彰显生产力达到了何种水平的基本标志。在传统生产力中更多表现为机械的劳动工具和机器生产的劳动资料,主要依赖劳动者的操作,是人类某一方面能力的单纯拓展和延伸。此时的劳动资料由于单向的工具属性,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其适用的劳动对象和时空范围非常有限。在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促使生产资料逐渐转变为智能平台生产的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新型劳动资料。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是具备了复杂生产能力的智能工具综合体,能够自主、精准、灵活、安全地运行。此时的劳动资料在预设的指令下不间断运转,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有效实现了以产业化支撑全方位智能生产生活。算力和算法作为大数据时代处理数字化信息的中介,是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的重要代表,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支持下,C919大飞机和航天工程等20多个项目得以落地,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索拉开帷幕,算力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红利惠及产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作为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的重要展现,算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物质载体的局限性,推动数智化社会加速构建,“大国重器”引领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范围更广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生产加工的对象,作为生产的最终物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展现。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范围更广的自然物和更加复杂的人造物被纳入劳动对象之中。传统生产力所对应的劳动对象多是自然的直接材料或者经过简单加工后的生产原料,新质生产力所面对的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物,而是包括一系列数智生产非实体加工对象。数据劳动对象,囊括着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不再受限于时空,提升了生产效率。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其创造价值的极高效率是新质生产力产能的现实展现。

劳动对象数字化的拓展增强了生产要素内部结构合理化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系统的发展逻辑,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形成与进步。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在数字化的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方向、规模和结构发生改变,投入比例和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人类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也更加复杂,劳动对象不断地拓展与发现是生产力提升历程的展示,在这个意义上,新型劳动对象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呈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趋势,立足于数字时代范围更广的劳动对象,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以劳动对象的拓展为动力和基础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价值指向

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与掌握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入新的和谐场景。技术更新尤其是数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推动了共同富裕进程。劳动对象的拓展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新方位,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机械运行依赖的高污染能源,新质生产力对新兴科技的运用更多采用清洁能源,以数字化智慧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0]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都是以自然为前提和条件的,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实现永续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入崭新境界以及时代产业变革整体逻辑与趋势的需要。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含着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和目标产品的优化,顺应高效低碳的现代化要求,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价值导向。

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环保属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美丽中国的追求。“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1]这种生产力的转变不再以主客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而是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公共产品,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真正践行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促进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渐落实在产业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

(二)助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新质生产力包含的提高整体劳动者素质、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均衡分配、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构建更加公平和繁荣的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是一个全面而持续的进程,它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助于形成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的平衡。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有助于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另一方面,其蕴含的生产方式革新推动着实现均衡分配,有助于分好“蛋糕”,形成具有共同富裕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增加科研投资、培育高素质人才,为低收入阶层提供持续的教育与技能培训,更为稳定就业和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供了支撑。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更引领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社会需求的进步,以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的优势,有效回应了人民的需要,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2]新质生产力是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生产力形态,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存在结构性差异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引领数智时代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

创新动力对提高发展水平所展现出的强大助推,标示着在社会生产力体系中新质生产力的比重越高,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就越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指出江苏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江苏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要更全面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为全国各地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路,以先发助力后发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科技所带来的生产力提振越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决胜力量,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引擎。总而言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9-9(01).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2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01).

[5][8][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581,504.

[7][1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9.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编号2023SJZD076)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本体论再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KYCX23_24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