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摘 要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是检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据。当前,高校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所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使教育管理面临新的问题,要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建;立德树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指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着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指明了方向。高校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是实现高质量党建的重要手段。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
一、健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的基础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培养一支完备的党员队伍,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所在。大学生党员作为年轻力量,在党员队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生党员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力量。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党的基层建设至关重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关键主体,其教育和培养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发挥朋辈榜样引领作用;二是培养党员主体,培养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力量源泉。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主体,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以党建为引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员党性修养教育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学生工作的基础。
(四)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党员队伍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实施党员活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党员是在进入大学后党组织逐步培养起来的先进分子,但是由于培养考察期相对较短,在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后,其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培养。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夯实党的建设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虽然各个高校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
(一)大学生党员考察培养方式不完善
一是党员发展标准不统一。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党员选拔标准不严格、发展标准不一致、组织发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有些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其思想教育,只重视学生干部而忽视普通学生。二是发展对象考察培养期过短。考察培养发展对象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但目前部分高校对发展对象考察培养期过短,基层党支部难以全面把握发展对象的综合表现,从而使个别素质不高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三是大学生党员持续的教育培训和有效的监督评估缺乏。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应仅仅局限于入党前后的培训和教育,而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一些高校中,学生入党后往往缺乏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停滞不前。此外,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这导致难以准确评估党员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单元,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质量关系着党建质量。近年来,高校党委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着基层党建的工作质量。一是学生党支部书记配备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数由辅导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由在读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牵扯了大部分的工作精力,在读的研究生也忙于学业而不能很好地兼顾党支部工作,从而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也有部分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大学生党员担任,他们因为学业繁忙而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功底相对不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够强,这也影响了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二是学生党支部建设质量有待提升。由于部分学生党支部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这些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党建活动时流于形式,没有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开展组织生活,以支部大会代替党日活动,以政治学习代替专题党课的情况时有出现,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三会一课”制度的实施质量,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学生党支部体量较大、人员较多,给学生党支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党员教育管理协同能力不足
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一些高校中,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教育。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联系大学生党员制度,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了解不够。二是缺乏个性化教育方案。大学生党员各自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来满足其成长需求。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忽视了大学生党员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三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量薄弱。随着高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的压力也在增加,这导致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四是大学生党员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缺乏与社会的联系,这导致大学生党员难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五是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缺乏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往往忽视了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未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完善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保证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
(一)抓住“一个”群体,建立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机制
大学生党员大多是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所以,建立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机制,要从学生干部群体入手。要大力培养优秀学生干部,锻造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干部先进事迹展播等宣传手段,将榜样力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干部更好地教育引导身边的同学。学生干部从提出入党申请到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及培养教育,再到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等一系列流程,要建立起严格的培养和筛选机制,建立健全分层培养、分步衔接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动态管理机制。
(二)构建“两个”体系,健全监督考察机制
大学生党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和考察之后,吸纳到党组织中来的。大学生党员在加入党组织之后,还应接受入党后的再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管理,将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入党介绍人管理体系。入党介绍人担负着考察检验、教育引导入党申请人的责任,入党介绍人可以从高校党政领导班子中选择,也可以从高年级优秀共产党员中选择,后者更能发挥基层党员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入党介绍人的定期培养和监督,能够帮助入党申请人坚定政治信念、端正入党动机。二是构建预备党员实践教育体系。要把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进一步融入党建工作中,以实践活动来激发预备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加强“三个”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生党员无论是在预备期间还是转为正式党员后,都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察,促进其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之后能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支部考核。党支部考核是最基础和最直观的考核,要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定期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督促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党性分析评议活动。二是注重其他主体考核。要将普通同学、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纳入考核评价主体当中,进一步激发其为学生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三是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大学生党员从发展到最终转正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要对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情况和入党手续进行全面审查,发展前需按照要求进行答辩,以了解储备情况,选择更优质的发展对象;在党员预备期间,需进行中期答辩来加以考核;在预备党员转正时,需进行述职答辩,并在支部大会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党员更好地认清自身,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健全“四重”组织,夯实党员教育管理保障机制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需要多方力量共同配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在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班级、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四重”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大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班级建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关键。二是强化团委作用。团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其服务面更广,更能够将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三是加强学生会建设。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职责定位比较清晰,承担着教育党员的直接责任,要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党员教育管理保驾护航。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和学生会密切合作,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四是健全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社团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强化“五个”协同,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推动高校担负起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建立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现多方位协同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充分运用好、发挥好网络新媒体的育人价值导向。[3]一是实现党团协同育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促进党建带团建取得实效。二是实现班团协同育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职能有所不同,由于缺少应有的协调机制,班委会和团支部往往不能很好地协同运转。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使班委会和团支部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协同育人。三是实现教学与党建协同育人。摆清党建、学科、专业、育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专业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将支部建在专业上,保证支部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四是实现校院协同育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党员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要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完善党对高校二级学院的领导,推动校院协同育人。五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党员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要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
参考文献:
[1]冯刚,李晓倩.牢牢把握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实践指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4-9.
[2]叶定剑,莎日娜,侯士兵.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及其培养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38-40.
[3]刘世斌,贺新元.新媒体介入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践及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3):136-140.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性研究与应用”(编号2022GXDJ-YB025)的阶段性成果。
(张驰系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金龙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