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8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科技异化的扬弃

作者:盛子研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65   发布日期:2024-7-22

摘  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异化是异化劳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造成压迫,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对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异化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加剧、数字精神危机、环境问题全球化和数字霸权抬头等新态势。扬弃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异化现象,打破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局面、超越资本主义物质精神发展不均衡困境、遏制资本主义剥削自然势头和摒弃资本主义殖民霸权,必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异化;扬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社会贫富分化、人们精神贫乏等一系列问题,即科技异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功能,扬弃科技异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科技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十九世纪“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同时给人类、自然和社会带来一定消极和负面影响。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的根源

工业革命后,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社会财富的创造愈加“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3]科学技术为资产阶级创造大量物质财富,却给无产阶级带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一方面,科技为工人生产劳动带来便利,其资本主义应用却带来了饥饿和过度疲劳,使工人变成赤贫者。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客观上减轻了劳动强度,但资本家为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延长工人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用机器代替工人,“把一定量的工人当成剩余劳动的生产上过剩的人而抛弃和除掉”。[4]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必须依附于资本家生存,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从生产者变为需要救济的贫民,饱受饥饿、疾病、暴力的困扰。另一方面,工人精神世界匮乏的现状没有改变。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减轻了,肌肉不紧张了,工作本身是无足轻重的,但也是极其单调的。这种工作不让工人有精神活动的余地,并且要他投入很大的注意力,除了把工作做好,别的什么也不能想”,[5]工人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从根源看,科学技术的异化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加速资本累积,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6]“资本增长得越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越厉害”。[7]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带来了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后果。

(二)科技异化成为劳动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成为束缚自身的存在,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8]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应用导致了劳动异化出现,科技异化成为劳动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第一,科学技术帮助资本家赚取更多剩余价值,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对立。在雇佣劳动和私有制前提下,工人应用科学技术生产的劳动产品不能为他们拥有。“劳动生产了宫殿,但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9]劳动产品作为工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此时“工人对自己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10]第二,科学技术进入劳动过程,使劳动者地位发生逆转。随着科技进步,“机器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11]机器体系“主宰”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者成为了机器系统的一部分。此时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12]成为机器自动运行过程的看管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可以呈现为独立于劳动者主体的客观生产过程。[13]第三,科学技术成为帮助资本家对抗工人的异己力量,造成人与人的异化。“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14]资本家占有劳动产品且支配劳动过程,将劳动者当作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劳动者无法选择劳动方式与强度,只能通过资本家支付的工资保证自己的生存,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逐渐对立。

(三)人与自然关系对立是科技异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科学技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其“非人化充分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15]第一,从实践层面看,人与自然关系对立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资本家运用科学技术,扩大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无限度的扩大生产带来了相应环境问题。马克思在考察美国农业发展问题时发现,由于大工业生产及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地造成了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不良后果。第二,从观念层面看,人与自然对立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敬畏走向支配、征服。资本主义借助科学技术“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16]拥有了改造自然甚至支配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在工业奇迹使神的奇迹日益变得多余的情况下”,[17]人类自认为可以像神一样支配自然力,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对自然失去敬畏之心。第三,从根源看,人与自然对立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1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自然界看作资本增殖的物质来源,资本增殖逻辑决定了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无限制剥削自然界,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资本的增殖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当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异化的演变和特征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贯穿整个西方现代化过程。当下,发达国家工人的生存环境相比现代化早期有显著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功克服科技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言,异化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科技异化在科学技术迭代中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全新特征。[19]

(一)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劳动工具是劳动异化的物质载体,经历了从手工工具向机器转变最终形成机器系统的过程,以工具自动化为特征的机器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趋势。[20]随着信息技术重塑生产链和产业链,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成为技术趋势,加剧了西方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一方面,自动化生产加深了“机器排挤工人”现象。西方现代化早期,资本家大规模使用机器,将大量工人排挤到生产过程之外,“机器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21]自动化生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需求,降低了生产线工人价值。随着发达国家将机器人、机械臂等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工人陷入了被机器取代的窘境。另一方面,失去生活来源的工人增多,直接造成了发达国家贫困率上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不能遮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少数群体将迅速累积的社会财富掌握在手中,发达国家内部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变得更加难以逾越。

(二)数字技术造成精神世界缺失

西方现代化过程在物质丰裕的同时往往陷入精神匮乏。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精神世界的缺失主要体现为数字化的精神危机。一方面,精神产品的碎片化传播与无序供给导致精神世界空虚化。当前,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拥有提升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数字资本根据用户喜好生产数字精神产品,以视频形式传播。如YouTube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为用户精准推送视频,海量信息呈碎片化不间断冲击人们的大脑,给人们带来瞬时的感官刺激,使人们失去了欣赏与思考的耐心,导致人的判断能力渐渐枯萎,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另一方面,人类的交往重心逐渐向虚拟世界转移,精神世界趋于孤独化。数字技术使人类交往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人的交往必须依托账号和IP等数字空间内的虚拟交往主体进行,[22]“人—人”关系逐渐向“人—机”关系转变。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交往对象的“人—机”关系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松散化和脆弱性,严重弱化了人类现实交往能力。

(三)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向全球蔓延

近代以前,环境问题基本局限于某一区域。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西方现代化进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西方世界的环境问题伴随资本扩张蔓延至全球。第一,环境问题加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西方现代化初期,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型工业迅速发展,而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先污染再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策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环境问题累积至当代集中爆发。以气候问题为例,1560—1800年的240年间,英国年煤炭产量从22.7万吨涨至1500万吨。据测算,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达2.2万亿吨,[23]这是当代气候变暖的主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第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科技无序应用导致新环境问题出现。科技进步带来的能源动力变革,使工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化石能源,化学工业、核工业等新工业部门的出现,造成如核污染及有毒化工污染物等新的污染形式出现,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等扩散至全球。第三,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源于资本主义资本累积的“反生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世界市场逐渐确立,资本的运动扩张至全球范围,加剧了资本生产对全球资源的消耗及全球环境的破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不惜以牺牲全球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嫁本国环境问题,造成污染的全球化。

(四)数字霸权延续西方殖民主义积弊

西方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殖民掠夺、血腥扩张的过程。西方国家凭借军事、经济优势,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将先进科学技术作为限制、遏制甚至打击别国的工具。当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建立数字霸权,将数字劳动资本化,出现了科技异化的新变种。第一,西方国家垄断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平台,定义数字劳动形式,通过平台收集数据等数字劳动资料,使数字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劳动资料被算法和平台控制,数字资本家占有数字劳动者在平台上生产的数据,将其售卖给商家,转而通过算法,对劳动者进行精准投放广告、推荐视频等行为,数字劳动资料与产品成为控制劳动者的存在。第二,数字技术消弭数字劳动与生活的界限,劳动过程中剥削的隐蔽性增强。现代化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雇佣廉价劳动者并占有其劳动时间来追求剩余价值。数字生产工具与生产过程的非物质化,使得数字劳动者看似挣脱了传统固定工作场所、时间的限制,但数字劳动占据了数字劳动者的全部时间,剥削延伸至更广泛的非物质领域。第三,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数字媒体传播至全球互联网,造成文化入侵。文化殖民曾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殖民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当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包装,在向其他国家提供数字产品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意识形态渗透进发展中国家,引导甚至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使其本国文化遭遇严重危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异化呈现出全新特征。第一,科技异化具有累积性。科技进步是资本增殖最有效的手段,资本逻辑下,资产阶级往往不会优先考虑消除科技异化。由于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科技异化更不会自行消解。由此,西方现代化早期就存在的异化现象会随着科技进步延续至今并进一步恶化。第二,科技异化呈现虚拟性。资产阶级通过数字技术构造数字空间,赋予人们数字身份,改变人类交往、生产、生活方式,将现实的科技异化形式虚拟化,形成数字时代特有的数字异化现象。第三,科技异化具有时代性。当下资本主义将资本逻辑与科技创新逻辑结合,推动科技飞速迭代,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的异化形式。第四,科技异化呈现隐蔽性。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一切现实存在物都打上了科技的烙印,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科学技术重塑社会生产方式,通过对技术的占有达成对整个社会的垄断与控制。总而言之,科技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深度结合的结果,成为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顽疾。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异化的扬弃

西方现代化不同阶段科技异化的不同表现形态和演变路径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异化不可避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必定能够扬弃科技异化,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格局,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扬弃科技异化,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要坚持科技发展和应用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技术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成为剥削、压迫人的工具,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人是科学技术的主体,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科技发展为了人民、科技发展依靠人民、科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考虑绝大多数人民的需求、利益、福祉,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建设推进的出发点,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源上消灭科技异化产生的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者,往往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完善分配制度,打破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从根本上消灭科技异化产生的基础,使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物质精神发展不均衡困境,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对人的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西方现代化把资本积累置于中心地位,将现代化视为物质与经济的增长,忽视人的精神世界,导致物质主义膨胀、技术至上及人的片面发展等现象出现。中国式现代化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基本要求,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人与物协调发展是对西方现代化片面追求物质主义的超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需同步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形成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中国式现代化遏制资本主义剥削自然势头,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现代化过程以破坏、剥削自然为代价攫取大量财富,打破人与自然生态平衡,激化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从长远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对立走向和解,人类生存和发展也需要相对稳定的自然界,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第一,在发展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逻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生态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改变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第二,在发展方式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保证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兼顾自然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在文明转变上,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与全过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开创了以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

(四)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资本主义殖民霸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组成不同性质的共同体,针对当代亟待解决的科技异化难题,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科学技术本身就具有“共同体意识”。现代科技往往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一地区,多学科交叉互融,区域合作加强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合作共赢成为必然选择。第二,科技异化面临全球化。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公共卫生、全球变暖、粮食安全等难题。全球性的问题挑战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这要求各个国家同舟共济,互学互鉴,通过深度合作创新解决全球性科技异化难题。第三,科学技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耦合。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异化难题,实际上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在进行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扬弃科技异化带来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论,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开始就给人与自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加深,西方现代化过程的科技异化在当代呈现出全新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物质精神发展不均衡和人与自然对立等负面影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之路,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

[2][4][8][11][12][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351,358,200,211,3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2.

[5][7][9][10][17][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742,158,157,164,2.

[6][15][18][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1,193,587,507-508.

[13]张一兵.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对工人劳动的深刻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构境[J].探索与争鸣,2022(05):126-142+180.

[20]胡大平.从机器体系到技术社会:马克思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23(07):11-17.

[22]蓝江.一般数据、虚体、数字资本——数字资本主义的三重逻辑[J].哲学研究,2018(03):26-33+128.

[23]Allen Robert C.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8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