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论析

作者:陈爱萍 陈娅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90   发布日期:2024-7-22

摘  要  “六个必须坚持”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凝练和升华,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意蕴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确把握和实践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坚持和创新性发展。深入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需要在把握其内在逻辑意蕴的基础上,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维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思想史维度两个方面入手,更为深刻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和鲜明特质。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内在逻辑;理论意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当论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立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核心,[2]不仅深刻揭示了党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而且首次系统阐释了这一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接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自觉意识。因此,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不能局限于其自身,而应该在对其各个方面深入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于党的理论创新的宏观视角阐明其内在逻辑意蕴,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剖析其蕴含的理论意涵。

一、党的理论创新视域中“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意蕴

针对如何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论断。这六个方面既是各个部分有着独特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理论论断,又是彼此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联和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整体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需要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厘清各部分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阐明其内在逻辑意蕴。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和总体要求

人民至上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旨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3]这一立场明晰了人民在理论创新中的主体性地位。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始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正是在总结人民鲜活实践的经验智慧中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汇聚人民群众力量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这一立场阐明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创造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的理论。这就要求在理论创新中,既要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要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愿望,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反映人民现实关切并能解决人民现实问题的理论,从而使创新的理论成为人民所掌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证明,“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4]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也是党总结百余年来历史征程得出的重要结论,因而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遵循,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处于统领地位。

(二)必须坚持自立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立自信既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摸索前行,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经验,也是党直面现实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原则。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成功道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而是独立自主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依靠自身实践力量摸索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坚持守正创新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既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也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5]自立自信的精神特质和守正创新的显著标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的志气和骨气、底气和勇气,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主线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民立足基本国情,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由自己来解决。坚持自立自信、守正创新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既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又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拓精神,在深化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哲学方法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而准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则是理论创新的总抓手和突破点。“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7]以重大时代课题、以多维度的实践之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问题为牵引,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用以指导实践的新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坚持系统观念的过程,用普遍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找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规律性。当前,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和严峻,解决问题的难度明显加大,意味着理论创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系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人民关切的现实问题,以及国际变局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8]

(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宏阔视阈

从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坚持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与此一致,党的理论创新也要由中国而世界,以宏阔的理论视阈审视世界发展大局,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为人类谋为世界谋的天下情怀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推动全球治理,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建设美好的人类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内在统一体: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价值旨归和宏观视角;坚持自立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既规定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点和底线,又指引了其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是实践路径,强调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总之,以“六个必须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才能真正掌握改变世界的真理力量。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环节

“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9]因此,“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牢牢把握其理论内核的关键环节。

(一)“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立场的集中呈现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贯穿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六个必须坚持”的每一方面皆以此为根本价值旨归。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就在于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10]新时代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也要始终把人类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自立自信,紧紧依靠人民,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守住人民的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之问,以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为根本着力点,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统筹兼顾发展与民生,系统谋划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等之间的关系。坚持胸怀天下,是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延展,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高度凝练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取得的重大成果集中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强调这些成果具体体现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可见,“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党的理论创新需要遵循的首要前提,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体现在其主要内容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因此,“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观点的集中概括,是其精髓要义的高度凝练,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地位,因而“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12]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

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方法论指南,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和理论特质。其一,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以人民至上为统领的“六个必须坚持”既凸显人的主体性,重视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又坚持“守正”,强调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规律性。因此,二者的统一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一方面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无论是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是未来目标的实现,都以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动精神作为理论基点和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在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是表征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的思想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境界。同时,这一科学理论又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理念。其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从宏观上深刻揭示“三大规律”的科学理论,从中观上持续探索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总体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理论,也是从微观上科学研判各领域发展形势、形成具体工作的思路、举措、办法的基本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党的创新理论最终指向改变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它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并将以更强大的威力推动实践前进。其四,系统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在回应不同层面的问题中,形成的由历史方位、哲学根基、奋斗目标、总体方略、全面保障、领导主体和原创贡献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13]这一科学体系的不同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理论功能和定位,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构成了支撑起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具体内容中,又是由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等几个方面构成。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整个科学体系中认识和把握各领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其具体要求,避免碎片化片面化。[14]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开放的理论,它形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因而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发展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集中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反复强调: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15]它“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因此,坚持、运用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创新,是理论本身发展和实践变化的需要。“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既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运用的理论结晶,也是立足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境界。

(一)“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内容创新

其一,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中从基础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围绕新时代具有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等特征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这些理论的哲学根基就是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它立足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创新性地“把辩证法运用于系统性实践和战略性谋划,在战略中有系统辩证法,在系统辩证法中有战略思维”,从而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独特的表现形式,即“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17]它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在坚持历史辩证法、认识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的同时,注重辩证法在解决系统性、战略性问题中的理论功能,因而进一步创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性的内容。其二,在自觉坚持和灵活运用中从现实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如前所述,“六个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根基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立足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坚持和灵活运用,因而成为连结两者的中介和桥梁,使抽象的方法论通达于现实,通过形成于具体的现实中的创新理论表现出来。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新时代对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解决中,贯穿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内容中。正是在积极探索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和回应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中,马克思主义以不断丰富的内容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体系创新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经历了具体的思想理论,到体系化的思想理论,再到体系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历程。[1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些思想理论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之体系化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思想理论体系化的基础上,高度凝练地概括出“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创新。一方面,这一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南,建构起了自觉坚持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哲学框架”。[20]另一方面,这一创新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奠定了方法论视域。注重问题导向,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实际上突出的是“历史辩证—自觉能动”之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在新的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将跃升到更高层次。

(三)“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创新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把“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核心密码”。因此,“六个必须坚持”和“两个结合”共同成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遵循,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强调“只有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21]正是在与“两个结合”的相互促进中,“六个必须坚持”创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路径。其一,“两个结合”是新路径的基础和根本。“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摸索前进中逐步提出“第一个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是解决中国问题、夯实历史基础的基本规律和必由之路,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其二,“六个必须坚持”是新路径实施的具体策略。“六个必须坚持”既是连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介和桥梁,又是“两个结合”的具体化,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前提下,将原则性灵活地付诸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走什么路”与“怎么走路”的“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的相互推动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路径,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理论引领和方法指南。

参考文献:

[1][2][3][4][7][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6-18,16,16,17,16.

[5]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7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6.

[9][14]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7.

[12]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4.

[13][17]韩庆祥.以学理方式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9):94,96.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7.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18]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19]张雷声,杭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逻辑及创新性贡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4(7):45.

[20]韩庆祥,张健.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

[2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2).

[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研究”(编号20ZXB002)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020SJZDA002)的阶段性成果。

(陈爱萍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娅君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