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彭萌萌 王 俊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56   发布日期:2024-7-22

摘  要  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指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的价值目标与人文经济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要在绘就产业兴旺“新场景”、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打造生态宜居“新画卷”等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人文经济;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呈现,主张经济活动中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在人、经济、文化的交融互动中促进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文化赋能,从而实现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旨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与人文经济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更是文化大省,有责任和义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人文经济学视阈下,江苏要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全面振兴之江苏经验。

一、人文经济学视阈下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

(一)政治维度: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追求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显著标志,这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质不谋而合。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短板之一就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是共同富裕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不仅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二)经济维度: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3]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目标。高质量发展也同样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强调要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文化维度:以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协同发展为着力点

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文化不再是经济的附属,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实现发展跨越的动力源泉,人文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化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既要以文化引领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尚,又要推动乡土文化的活化利用与传承。

(四)社会维度: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始终体现出对人民期望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回应,人民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更是现代化成效的享有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丰富乡村文化形态、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尚,都展现出在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五)生态维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的支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本性,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优先”价值理念高度趋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根基和重要支撑,强调生态优先、生态至上的协同治理理念,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基础上进行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的“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

二、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固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迅速增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农产品品牌效应更加凸显,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东台西瓜、阳山水蜜桃、东山白玉枇杷等品牌享誉大江南北。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新业态不断涌现。江苏探索实施“美丽乡村+”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产业新业态,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江苏不断挖掘自然资源禀赋、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展现出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形态。2023年,完成改厕任务67.8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51%,推动环境提升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结合,在已建成673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的基础上,让首批1000多个行政村升级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乡村治理形成了众多可推广经验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江苏创新农村社区党建模式,丰富乡村民主自治路径,深化乡村社会法治实践,激发乡村善治德治活力,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例如,江阴市将积分制嵌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并延续至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东台市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一反馈一监督”的“4211”制度,推广“两份清单、一份协议、双向评估”的村居治理模式,有效发挥“一约七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昆山市《从“大管家”到“大家管”“五个一”推动百村共治》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31个典型案例之一等,形成了乡村治理的“江苏路径”。

(四)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改革攻坚,围绕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5项试点任务,江苏出台省级28条赋能支持事项,总结梳理25个典型案例在全省面上推广。近年来,江苏不断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农村地区4G网络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快递进村”省域全覆盖。

三、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任务

(一)在绘就产业兴旺“新场景”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近年来,江苏乡村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存在产业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江苏仍需进一步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新场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优做精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二)在引领和美乡村“新风尚”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

和美乡村是新时代文化兴盛之美、生态文明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人民幸福之美的乡村版诠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乡村环境塑形与乡村文化铸魂齐头并进的新愿景。2024年4月,江苏发布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南京江宁佘村社区、无锡惠山桃源村、苏州吴江开弦弓村等1241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榜上有名,吹响了引领和美乡村“新风尚”的号角,如何推动乡村整体化设计、组团式发展、差异化布局,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仍需进一步探索实践。

(三)在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利益格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变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元,这些都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各地改革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激发村民共建共治的参与热情,拓展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开启“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探索,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绘就乡村多元共治的“同心圆”。

(四)在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

首先,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趋势明显,发展型消费指数持续攀升,反映出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如何在供给侧打造农村消费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需求侧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发展需求。其次,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人才息息相关,在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中,如何集聚产业发展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至关重要,这是破解“谁来种地”“谁来治理”的关键所在。最后,乡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化应用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集约、高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五)在打造生态宜居“新画卷”方面展现人文经济典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要前提,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有责任有担当在推动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打造“新画卷”,真正将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使农民在享受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能收获金山银山。

四、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规划引领,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田园乡村

一是强化乡村规划师驻村服务。没有前瞻引领和科学规划,就没有乡村产业的合理落地和乡村价值的多元再现。科学的乡村规划可有效避免乡村风貌杂乱无序、乡村建设“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局。如苏州的“驻村规划师党建联盟”和无锡的“美丽乡村设计师”,都是通过培育示范项目打造出“一村一品”的田园风光。同时,可借鉴北京、成都等地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以及浙江开展的以“运营”为主体的乡村运营师制度,深化江苏“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既要引进城市规划人才“长驻乡村”,又要孵化乡土人才“常住乡村”。二是成组连片打造特色田园示范区。以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类规划发展为重点,秉持破界、串点、连线、成片的规划思想,通过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美意田园村庄等特色资源点的聚合,形成融产业、田园、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空间连片区,引导乡村人口向田园乡村组团集聚,锻造若干典型发展的特色田园乡村连片示范区,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江苏样板。

(二)聚焦升级转型,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是着重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上出实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林学院协同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在种业振兴、新材料新技术、农业机械装备、精准农业等方面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研发及集成推广应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农业发展,切实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着重在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上见成效。根据江苏各地资源禀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厂户”等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集约效应。三是着重在增强农产品品牌附加值上下功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进行品牌培育、品牌提升、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业效益,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

(三)聚焦产业振兴,培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

一是构筑乡村“文化艺术院落”,打造乡村文旅新“地标”。充分挖掘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节日与风俗等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乡村闲置院落,吸引艺术机构入驻,通过打造“文化艺术院落”,在游客、文化产业人才、村民之间构筑新型交流空间。二是打造乡村特色小镇,拓展发展边界和空间。江苏各地可依托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农业景观、民宿风情等资源禀赋,做优小镇精品工程,结合田园亲子、青年玩酷、中年养生、老年养老等旅游消费需求,导入“购、娱、学、养、思”等消费项目。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农业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如韩国休闲农业的周末型农场、观光农园,日本的生态旅游,欧洲乡野农庄型的民宿农庄、度假农庄、露营农场以及适应欧洲居民习俗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等都是有益的借鉴。同时,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或示范农业园区以及农业科普馆,形成集观光、教研、科普、示范等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

(四)聚焦治理有效,以基层微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力

一是探索推广“党建引领、乡贤聚力、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动员新乡贤力量,丰富拓展百姓议事厅等民主实践。如苏州市吴江区深化“援法议事”实践,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打造“红帆议事”“阿婆茶”“事解江村”“百姓茶馆”“园村共议”等一批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特色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深化数字赋能,为乡村治理插上“云翅膀”。建立一站式、全场景、全链路的数字化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创建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数字监管、数字文化等数字治理体系,创新应用矛盾调解、隐患排除、人居环境整治、村务村情公开、政务服务等各种需求场景,真正实现平台服务高效、智能互动的“零距离”。同时,配合组建网格长、网格督导员、网格管理员、网格信息员、网格巡查员“一长四员”管理队伍,以“一网联动、多方协作”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五)聚焦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激活与创新

一是传承保护村落肌理,留住诗意乡愁。在建筑空间布局与乡村景观设计中,延续好乡村传统格局和肌理,做好乡村整体风貌和形态的留存,将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乡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美景、民间记忆与百姓创造相融共生。二是做好乡土文化传承,凝聚文化合力。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乡村居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要有效拉动和丰富充实诸如节日庆典、文娱生活、非遗保护、乡风培育等内容,增强乡村文化活动的交互性,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三是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催生文化新业态。利用VR、3D、交互投射等数字技术,打造特色文化线上展示与演艺平台。如发展乡村剧场演绎,多维度展现乡村的时代变迁,提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文化影响力。推动“村晚”“村超”等新业态发展,为农民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情感和享受文化的平台,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唱响新时代精神文明和谐乐章。

参考文献:

[1]朱隽,常钦.总书记的“三农”情怀[N].人民日报,2023-03-29(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83.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J].中国产经,2021(09):8-11.

(彭萌萌系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讲师;王俊系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