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9-08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人文经济学的“无锡样本”及其启示

作者:丁 宏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52   发布日期:2024-7-22

摘  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经济主要创造物质文明,文化主要创造精神文明。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族工商业以及乡镇企业的摇篮,在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锡新实践中,无锡推动文化和经济互促共进,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中探索出“无锡样本”,为以文化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和经验启示。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无锡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支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经济主要创造物质文明,文化主要创造精神文明,二者协调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研究命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山水风光、时尚潮流、艺术气息在这里交相辉映,无锡正积极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江南文化名城”,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中探索出“无锡样本”,为以文化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和经验启示。

一、无锡推动人文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无锡赓续城市文脉,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绘就人文经济学“无锡底色”;无锡在高质量发展中融入人文底色,推进共同富裕恪守人文经济学“无锡本色”;无锡将工商文化的“软基因”厚植出产业发展的“硬实力”,推动文化繁荣彰显人文经济学“无锡成色”;无锡推动创新赋能增添人文经济学“无锡亮色”,形成了人文经济共荣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一)赓续文脉绘就人文经济学“无锡底色”

城市文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让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相得益彰,也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动力。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文脉可以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1]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泰伯南奔、范蠡授业,为无锡注入工商文明的基因血脉;苏轼品泉、东林读书,为无锡增添“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杨家兴企、荣氏办厂,为无锡铸就实业救国的文化精神。无锡文化有着重工恤商的积淀和传承,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摇篮。21世纪以来,无锡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滋养,弘扬“四千四万”、尚德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推进,在高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和经济、事业和产业互促共进,让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可听、可看、可读、可分享,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共同富裕恪守人文经济学“无锡本色”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文经济学把人作为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是精神的保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无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现代化道路上融入人文底色,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15456.19亿元,同比增长6.0%,人均GDP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回答了经济价值的创造究竟是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最终让谁享用。

(三)文化繁荣彰显人文经济学“无锡成色”

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无锡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主张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协同进步。[3]无锡传承弘扬江南文化精华,与时俱进挖掘时代精神,将工商文化的“软基因”厚植出产业发展的“硬实力”,为无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价值的深刻内涵。2012—2021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十年连上7个千亿台阶,以互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信息为代表的“465”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快速上涨,跑赢GDP增速。2023年,无锡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01.71亿元,总量排名江苏省第三;文化产业增加值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四,绝对值、占比、排名等均创历史新高。飞马水城“打造文体旅融合的新典范”、卓易紫砂“以科技赋能紫砂产业拥抱互联网时代”等6个案例入选首批《江苏省人文经济入库案例》,人文经济共荣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正持续形成。

(四)创新赋能增添人文经济学“无锡亮色”

创新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人文经济学追寻经济文化多样性,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倡导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和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无锡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引领文化交融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奋力推进创新、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激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太湖湾科创城土地面积仅占无锡市的千分之五,但坚定“创新智核”发展目标,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高度集聚科创要素,持续汇集高端人才,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探索出环太湖“湖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将昔日老厂房成功转型为电影时尚街,重点打造高科技的数字拍摄平台及数字制作载体,构建文学、视听、动漫、游戏等多元数字IP产业链条,为影视剧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抢占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制高点。

二、人文经济学“无锡样本”的经验启示

江苏正肩负着探索以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重任,无锡“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城市品牌打造,立足城市特色以文兴城的探索实践,持续探寻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为人文经济学江苏新实践贡献了丰富的样本,有一些经验与启示可循。

(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推动实现全面发展

人文经济学是价值引领经济学,更加强调突出人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也在于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协调,注重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和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和信念。[4]无锡的高质量发展,正是以“人民城市”的理念为核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人文经济学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文价值的优先性、引领性和导向性,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指向平等共享成果的价值观,在现代化道路上更加融入人文底色,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不断拓展人类发展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二)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凸显精神价值引领

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韧深厚又不断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第二个结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选择发展道路,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涵养现代人的情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5]无锡千百年来,不断有优秀精神观念、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传承积淀下来,最后融汇成“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鼓舞着无锡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奋力突围,为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人文经济学要以开放、包容、创新的人文精神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作为认识实践的最高准则,更加关注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让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中,以精神价值塑造城市特质,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三)更加注重以文惠民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正处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满足物质文明需求的同时,更加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满足和精神世界建设。人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目标,又是现代化的手段。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无锡坚持以文培元、以文立心,把文化作为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有效实现方式,注重在城市建设中提升文化品质、彰显人文关怀,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市民和游客对无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把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富足、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美好生活图景增亮添色。

(四)更加注重以文润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是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回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征,成为城市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城市能够充分凝练人文价值,形成具象化的城市文化符号,进一步发挥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传递城市的个性特征。[6]无锡坐拥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把运河文化、长江文化、太湖文化和工商文化等深深地融入城市现代化建设之中,传承江南文脉气韵,展现水韵无锡特质,凝练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独特风韵。人文经济学注重把人文融入城市发展战略,以人文精神更好地塑造城市特质,激发城市人文经济活力,拓展城市文化生活边界,打造高品质“科产城人”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归属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延展城市人文经济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

(五)更加注重以文兴业增强经济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经济的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活化”经济,为产品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把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文化赋予经济更加深厚的底蕴,经济赋予文化更加活跃的价值,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创造出强大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无锡弘扬工商文化,厚植实业之基,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探索“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科技”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交出“无锡答卷”。人文经济学要打破经济增长的“人文悖论”,更加密切经济与人文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人文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价值观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以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文化经济的生产、传播、消费体系实现新变革,构建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双向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历史文脉[J].红旗文稿,2024(08):38-41.

[2]新华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课题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发展范式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11-19.

[3]顾江.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遵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04):31-37.

[4]洪银兴.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人文经济学的真谛[J].群众,2024(01):28-30.

[5]臧峰宇.“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J].中国社会科学,2023(08):28-33+205.

[6]徐剑.城市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04):56-62.

本文系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2024年度研究课题“打造人文经济学江苏实践样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八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