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9-08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安徽方略研究

作者:陈麦池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33   发布日期:2024-6-24

摘  要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工作,是关乎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文化系统工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安徽省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着发展同质化、与环保治理联动不足、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不够、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强化等短板和不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安徽方略包括:统筹引领特色发展;保护与开发创新并重;推动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讲好安徽长江文化故事。

关键词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安徽方略;文旅融合;文旅品牌IP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保护和发扬长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建设。《202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安徽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长江文化中的安徽标识,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

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总体而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1]2023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召开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持续推进“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推出了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并联合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制作播出了《良渚文明》《神农架密码》等长江主题纪录片。长江沿线各地高度重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尤其是江苏、湖北、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市,全面整体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具有积极的示范建设作用。同年11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推进会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讨论会。同年12月,由长江沿线省份共同参与,探访万里长江遗址遗迹,“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在江苏省沿江各地开展。重庆市明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范围为重庆全域,系统梳理国家级和世界级文旅品牌资源330项。

湖北省统筹全省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着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湖北开展了全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了《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编制了《湖北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构建了“一轴一廊三片区多组团”的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布局。湖北突出打造文化地标,立项或启动实施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致力于打造一批“国家展厅”“长江客厅”。并借助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楚文化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契机,带领市民游客品读长江千年文脉,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

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长江安徽段八百里,流经吴楚文化交汇区、江淮文化区、皖南文化区、徽州文化区,历史文化厚重,对长江文化影响深刻。2022年以来,安徽加紧制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实施方案,对长江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孵化一批彰显长江文化精神、体现中华文明多样性的文旅产品。长江文化中的安徽标识,既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性内容,也是安徽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凌家滩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节点,将中华文明史提前至5300年前。铜陵的青铜、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以及“芜湖铁画”都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传承。李白诗歌节、长江不夜城、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芜湖市滨江特色文化体验主题公园等都是安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丰硕成果。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就是文旅融合发展、惠及民生共同富裕的模板典范。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安徽省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着发展同质化、与环保治理联动不足、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不够、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强化等短板和不足。对于如何整合文化资源、统筹区域差异性,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2]

(一)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特色不明

省内各沿江城市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立足于岸线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较为初级的规划建设,比如安庆拥有极其丰富的文旅资源,但安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自然景观未形成特色鲜明又独具优势的城市标识。

(二)与环保治理联动不足

八百里皖江岸线资源,依然存在很多环保治理盲点,如何利用相关文化资源,将文化公园建设与环保治理有机结合,既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两者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三)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不够

一是文化挖掘不充分。文化特色挖掘不鲜明致使文旅产品同质化。安庆市大观区内很多历史遗存开发同质化严重,失去原本的历史文化特色。二是功能维度融合不深。吃住行消费占比较高,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

(四)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强化

皖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同本省的“徽文化”相比,起步较晚、影响力也相对较弱,导致当今世人只知“徽文化”,却忽略了本来更富盛名的皖江文化,客观影响到皖江地区城市的文化存在感。此外,本土文化品牌意识不强,没有专业团队进行整体包装,缺乏创新思维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安徽方略

探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当前的发展战略,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如许波荣主张,针对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面临的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挖掘深度、文旅融合问题、合作协同机制、居民利益保障等紧迫挑战,应通过“保护—利用—管理—创新—造福”的建设路径,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产业链从“泛娱乐”到“新文创”转变。[3]因此,笔者提出建立长江文化数据库、保护与开发创新并重、文旅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皖江诗路”文化走廊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安徽路径。

(一)统筹引领,特色发展,建立长江文化数据库

摸清家底,动态建库,建立长江文旅资源数据库,系统梳理长江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制作系列专题片,建立图文、视频数字信息库。从剖析长江文化基因的传承性入手,加强长江沿线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依托省市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开展考古研究和文物普查,梳理长江文化遗迹,不断充实长江文化序列。建立长江文化安徽资源数据库,制定长江文化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积极衔接顶层设计,谋划好重点项目和标识性项目。加强安徽长江文化研究,组织专家学者持续跟进、系统研究梳理长江文化发展脉络。立足特色差异化发展。沿江各市充分结合本地文明特征,研究阐释长江文化,找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定位。

按照长江流域大统筹、大生态、大文化的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制定《长江文化保护法》等,形成以《国家文化公园法》为引领、各个国家文化公园专项法为支撑的法律体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城市发展方案的制定在体现中央战略意图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地方自主性的发挥,引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政策的研究制定,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建立长效化区域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并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区域协调成果的有效落实。

(二)数字赋能,品牌打造,保护与开发创新并重

利用现有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长江文化数字工程建设力度,赋能长江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等,扩大交互式数字文旅项目的国际交流,实现生态链、创新链、市场链和价值链的“多链互动”,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动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域的应用,使长江文化“上云、用数、赋智”。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数字资源库,完善长江文化全流域专题遗产库与遗产保护监测体系,搭建信息汇集、遗产普查、学术研究、监测管理、智慧公园等一体化的数字云平台。

保护与开发创新并重。在做好长江大保护的同时,讲好长江文化故事。一是加强全岸线环保治理。对皖江岸线进行全面摸排,根据污染程度和存在年限,制定环保治理进度表,并根据环保治理进度,适时开展改造,拓展挖掘文化资源。二是打造安徽文旅品牌超级IP(知识产权)。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贯通“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技术路径,形成整体性的“徽韵皖江·迎客天下”超级IP。三是加强数字赋能文化品牌。以元宇宙技术进行场景创新,强化文旅价值传播体系搭建,在模式更新的基础上做到内容创新,科技赋能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三)创新机制,优化供给,文旅发展深度融合

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价值、管理权属、运行模式、资金保障、文旅融合等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开展重点研究。打造一批长江文化论坛、文化旅游节和旅游博览会等“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设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专项建设资金,建立中央引导、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社会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专门用于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挖掘省内外市场潜能,形成以“山、水、文化、历史、乡村、城市(群)、交通”为空间构成要素,对接东西、联动南北的多层次、多元化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以长江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满足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4]围绕水缘、产缘、文缘三方面凝聚文化主体。提升长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供给、创新机制、提高效能,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长江文化传承活力,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在安徽马鞍山市规划建设中国长江生态暨江州文化国家博物馆。按照“主题化、网络状、快旅与漫游结合”原则,打通融合“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万里长江国家风景线。

建议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聚焦“老街区、老厂房、老商圈、老建筑、老技艺”五类遗产,用“新场景、新业态、新商业、新体验、新传承”,盘活遗产资源、再造遗产空间、培育遗产IP、激发遗产消费。全面推行“文旅+”“+文旅”。注重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培育,构建文旅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创新项目培育机制、奖补机制、投融资机制,组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集群化”“特色化”“主题化”“差异化”“高质量”为导向,形成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优化供给侧结构,高质量培育文旅产品。以游客多样化文旅需求为导向,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布局,以“文化+科技+商业”的模式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四)讲好安徽长江故事,打造“皖江诗路”文化走廊

长江文旅超级IP(知识产权)是具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国家图腾表征和文旅审美体验“三位一体”结构的超级文旅IP。努力在建设长江现代文明中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故事IP、形象IP、产品IP。以长江文旅IP为核心,打造“长江+”或“长江文旅+”的长江文化产业链,形成长江文博、自然保护区、名景名胜区、文学艺术、动漫游戏等专业性文化生产场域的长江文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起长江标识和吉祥物的征集活动。充分发挥长江沿线文化资源密集优势,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造长江经典水上旅游线路,发挥旅游对传播弘扬长江文化的独特优势。

讲好安徽长江文化带故事。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要拓展滨江岸线的文化和旅游休闲功能,更要助力安徽文化走出去,说好安徽故事,提升安徽影响力。一是打造皖江抗日根据地历史文化集群。深挖新四军第七师创建的皖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后改称“皖江抗日根据地”)红色价值,在编制《皖中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规划》中,重点加大对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皖江兵工厂旧址、大江币厂旧址、惠生联圩等一批革命旧址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支持。二是打造“皖江诗路”文化走廊。借鉴浙江省政府的“四条诗路”文化带发展策略。根据“皖南、皖江、皖中、淮河诗路,品味诗意安徽”的文化构思,沿长江(安徽段),打造“皖江诗路”文化走廊,吟唱属于安徽的诗路三万里。

参考文献:

[1]陈麦池.基于文旅融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J].水文化,2023(8):45-48.

[2]黄杰.高水平推进江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EB/OL].(2022-04-14),https://travel.gmw.cn/2022-04/13/content_35655637.htm.

[3]许波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运河无锡段为例[J].江南论坛,2023(9):58-63.

[4] 路璐,张锦龙.文化主体性视域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逻辑与路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3(1):79-88.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基于文旅融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路径研究”(编号 AHSKY2022D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八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