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
摘 要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有责任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导向在技术创新、产业协作与空间取向等维度上面临深刻转型。为了提升江苏先进制造业系统功能,应构建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举省体制”,强化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新型要素高地建设,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功能,为先进制造业的孕育生成创造“新质”环境。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目标导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5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是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面对“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有责任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实现先进制造的系统化再造是关键。江苏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举措,对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是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先进制造业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于有效发挥先进制造的支撑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1]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2023年,江苏实现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7.3%,居全国第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仍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具有一定基础性产业功能,在相当程度上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投入品。先进制造业是综合体现新质生产力的部门,也是承载新发展动能的重大载体。
(二)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现实体现,制造业是科技起决定性作用的载体,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对生产力的系统化再造。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之间,经由复杂的产业关联网络构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巨型系统,只有真正实现系统提升才具有持续生命力。新质生产力的 “新”主要体现为新科学技术主导的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但从关键性技术的自主性方面来看,江苏在关键零部件、核心原材料、高端仪器设备、工业基础软件等重点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直接制约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根基有待进一步夯实,江苏在发动机、工业母机、传感器等领域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新质生产力尤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突破,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江苏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仍较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任务相对较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所在。传统生产力是以传统制造为核心的,从主导要素层面来看,表现出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征。传统生产力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积累与组合方式等依赖性较高,是传统发展模式的主要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质是“卡”在先进制造上。当前,江苏制造业发展虽然在规模、结构与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总体上偏重、偏散、偏传统的现状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此外,外部市场变动冲击持续加大,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产业链韧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仍比较突出,这是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约束。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一)先进化:区域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相融合
从产业技术创新范式来看,区域技术研发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加速融合是形成新发展动能的关键。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技术创新范式必须由引入型、应用型转向自主型、原创型、颠覆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将深刻重构制造业技术创新范式,尤其是在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带来竞争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引领性思维,抓住创新主动性与自主权,这是有效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方面,必须作出重大调整,一方面解决增量的技术创新供给升级,另一方面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快速、大规模应用到社会中去。数字经济是与工业经济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趋势日益凸显,呈现出较为典型的非线性、涌现性等复杂系统特征,亟须治理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先进制造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塑造,需高度重视数字革命、人工智能等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3]助力颠覆式创新的生成及其产业化过程。
(二)融合化:全产业系统的功能再造
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显著不同于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改变了要素耦合关系、整合模式、作用路径等,重构了产业间协作范式。工业经济时代以投入产出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为主,数字经济时代则转向横向、复杂产业网络主导,取决于高度动态性、交叉关联性、跨界性等交互行为,是推动产业融合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尤为重要的是,国家或区域生产力总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跃迁。先进制造业发展内在要求从系统角度更加强调动态化、体系化、高质量化,这是资源识别、资源运用与资源评估的系统性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过程的不同环节对资源的本质规定性存在差异,逐渐由有形主导到有形无形并重、由静态资源禀赋到动态资源融合能力、从资源规模到资源匹配度等底层逻辑的转变,实质是对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开放化:产业发展生态加速迭代
从空间范式来看,先进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取向性:一是保持高度开放式发展的区域。先进制造业与前沿技术高度相关,这就要求区域主体、创新系统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那些全球创新和产业技术发展网络中的枢纽型区域或城市,有能力集成高端创新要素,培育出新的引领性产业技术并高效扩散到产业系统中去,处于长三角区域核心区的江苏省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保持持续创新的区域。鼓励愿意尝试的多类型创新主体,去啃科技创新的硬骨头。三是实现高效协同的区域。对于科技创业者而言,需要政、产、学、研、资、创要素齐备,实现高效的系统协同,引领产业生态系统的持续迭代演进,并由此形成最适宜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分工与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技术分工显著不同,在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下,行业界限呈现弱化、边缘化趋势,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构筑的资源整合能力优势成为区域间竞争的关键。全球大量开源型科学平台的相继涌现与用户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速了各国开放式科学研发合作的范畴拓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江苏先进制造业系统功能提升的实践进路
(一)构建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
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发展的方向、规模、结构和质量,科学技术本身的水平和科学技术扩展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上的效率与程度,是科学技术转化、移植能力的综合体现。先进制造业是创新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实现“从0到1”的创新支撑,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对高质量要素(人才、数据等)、原创性与颠覆性基础研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先进制造业或高端制造业内在要求实现科技自立、自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与控制力,先进制造业必然不能受制于人。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因其外部效应、公共品属性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4]
1.发挥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变量,[5]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居于核心地位。聚焦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和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原有的跟随、被动式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在国际竞争加剧、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迭代加速三重趋势叠加下,实现从追随向并行、引领阶段的转换,需要更多的自主可控创新、突破性的源头创新。自主创新更加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发展,这对基础研究创新及其成果高效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础研究需要财政资金投入予以支持。在不同类型产业成长过程中,资源需求、组合方式、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成果转化路径等都存在异质性,亟须有组织创新和市场激励下的自发创新同时有效发挥作用,促成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自发生成,形成可持续且具有根植性的、有生命力的先进制造业。
2.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制。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制,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动态塑造创新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应进一步整合建设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一批以领军型科技企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科技力量,基于“大科学装置”“大科研项目”等,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激励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重点培育价值链链主企业,重点遴选已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建立价值链的企业,在现有单项冠军企业的基础上,将在价值链中逼近链主位置的企业吸收进来,分市、分层次建立核心企业培育库。另外,强化先进制造产业链条融合与集群发展。通过政策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强化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新型要素高地建设
生产力是多要素组合构成的复杂系统,[6]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具有不同的生长点,[7]即主要依靠生产力系统要素内涵变化及生产力要素组合结构的不同,[8]新产业发展模式需要新型资源系统的支撑。由此,各类资源或要素的相对价值,应在科学技术生成、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视角下加以重构,实质上是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突破性变化的过程,进而对其在全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网络中的节点功能与定位产生直接影响。
1.提升区域高质量要素集成能力。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取决于区域高质量要素的集成能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新一轮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本。要真正发挥“人才强省”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完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梯度培育体系。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聚焦高质量基础科学问题,培养集聚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顶尖科学家。以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性的“卡脖子”技术为目标,健全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贯通产业、科技、人才项目评价,支持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端科研人才。聚焦制造强省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牵引,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遴选培育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青年工程师人才。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创建先进制造业科创平台,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类人才的薪酬设计,应充分体现知识型劳动创造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江苏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应以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为突破口,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真正发挥科研经费服务于创新活动的主导功能。
2.充分释放数据要素资源潜能。数据要素具有强渗透性、高流动性、零边际成本等特征,其流动规律、与其他要素组合方式等具有与传统要素差异化的特征。2022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奠定了基础。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意见》,聚焦数据采集能力受限于数据标准化、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机制的缺失等制度性约束,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先行示范路径,最大限度激发数据要素潜力。
(三)完善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功能
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日益庞大的经济体量和高速发展,也无法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重构。制造业必须实现发展路径转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由于发展目标导向的本质性差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制造。在存量调整逻辑主导下,不仅要从动力、要素方面着力,围绕新的发展需求匹配新型要素,实现增量式创新产出及持续性生产方式变革,而且还要从产业生态方面重塑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
1.完善“三链融合”产业发展生态系统。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可以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新质”环境,加快新产业的孕育生成。当前,制造与服务日益融合,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江苏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围绕“三链融合”生态体系建设,着力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增强产业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协同,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2.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江苏要进一步加快形成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化支撑系统。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数据供给水平,优化流通环境,加强安全保障,充分释放“智改数转网联”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引导企业打通持续价值实现的渠道并推动生产、商业、服务等模式创新。同时,大力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势数字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集群能级。
3.加速新型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加速新型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是提高关键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条件。着力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为高水平创新主体、未来产业孕育与生成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在前沿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路线、主要用途、领先企业都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规则、安全管理等新问题,成为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亟须破解的实践难题,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将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实践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造成有限资源的低效配置,要因地制宜、协同化推进。同时,要保持充分的政策弹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不断试错来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度不确定性,为新兴产业的探索和突破创造足够空间。另外,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必然引致经济社会多系统变化叠加,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等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做好兜底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倪江飞.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学动态,2023(09):3-16.
[2]程恩富,宋宪萍.全球经济新格局与中国新型工业化[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5):3-25.
[3]金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要有新思路[N].经济日报,2023-03-14(12).
[4]贺俊.新兴技术产业赶超中的政府作用: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2(11):105-124+206-207.
[5]陈劲,尹西明,陈泰伦,等.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与进路[J].中国软科学,2024(03):1-14.
[6]胡莹,方太坤.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2):39-51.
[7]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1.
[8]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02):15-24.
(高丽娜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华冬芳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方晓红】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