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与建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生发与未来图景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坚持人民性与阶级性、历史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提高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追求等方面的价值指向,为凝心聚力、赓续文脉、举旗定向、担当作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华章,展示了强而有力的文化思想力量。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深刻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母本、绘制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本文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其进行系统疏理,按照“本质意涵—时代生发—未来图景”的内在逻辑,深刻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探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一、本质意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人民立场的政治特色、继承创新的发展特点、体用贯通的价值指导以及放眼世界的兼收并蓄四个方面的理论特质,是坚持人民性与阶级性、历史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人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要求。在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为人民发展文化、发展人民文化的思想精髓,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为着力点、以保护人民文化利益为立足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体现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马克思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筹划。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阶级性的鲜明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二)坚持历史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看,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革最终会引领人类文化的跃迁。同时,文化也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文化在“去其糟粕”的批判性发展中继承,在“取其精华”的进步性发展中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成为被社会大众遵循的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体现了文化发展历史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范性和进步性的统一。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坚持批判继承、守正创新,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批判继承、开放包容、推陈出新的特质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成了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相互交织、和谐相融的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特有的精神标识,是在坚持历史性与创新性统一的文化发展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显诸仁,藏诸用。”[4]“体为根本,彰显智慧;用为仁政,内涵乾坤。”[5]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宏观把控,又具体涵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总结和规律的把握,又作为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并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开放的、用于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它统筹历史文化整体上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表达。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性视角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文化、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怎样发展文化的战略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它提出的“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等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对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的文化层面理论成果。
(四)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其文化形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形成方式。从空间上,由于地理、气候和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域的人类结成稳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从时间上,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是文明聚积的表征。中华文化经过历史积淀,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印记。只有在继承前人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延绵不断地激发中华文明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以及文化的世界性特征日益明显。文化的世界性并不是对民族性的消解,而是以文化的民族性为基础,是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强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在格局上坚持胸怀天下,在文明进步上坚持兼收并蓄。从理论特征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式的体系。“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7]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发展既要增强文化感召力、提高文化影响力,又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保持文化民族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互鉴,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播中华文化声音过程中,打开、打通、打造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新局面。
二、时代生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彰显了党在新时代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表现出党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有更主动、更积极的文化理论创新。
(一)实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新论断与新方法的系统概括与理论概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有了新的科学指南与理论遵循,表征着中国共产党运用与创新文化理论的水平和能力在新时代的重大进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具有在文化理论层面上的思想突破和观念创新,也具备在文化工作布局上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的实践特质。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该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体用贯通,在继承与发展中坚持古今结合,提出了响应当今文化发展的理论观念与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运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跃升。
(二)彰显了党在新时代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推至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的历史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也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积淀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8]党的历史自信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理论基点,以党的百年奋斗精神为动力源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9]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开展实践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0]尊重和敬畏历史以及学习和研究历史,既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的认可,也是历史自觉不断提升和历史自信不断增强的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的文化自信要置于大历史观的视域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科学的阐释。“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与文化担当,凸显了党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前景的自立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12]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认同。
(三)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追求有了新面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应现实需求和时代要求而生,充分总结和分析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最大程度凝聚人心、最大范围连心合力来应对新时代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必须全面学习把握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面对新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认识论致力于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坚定历史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新理念,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3]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把握,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面对新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致力于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纵观国际国内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于时代潮头,审时度势、全面布局,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的时代当有新的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既要注重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要注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领域,既要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合力,又要指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对于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未来图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文化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贯彻落实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凝心聚力、赓续文脉、举旗定向、担当作为四个层面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华章。
(一)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4]只有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向前迈进。“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5]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要致力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将党的理念、政策、方针融入文化事业与文化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让党的思想与理论成为中国人民共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凝聚思想共识、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党的全方位部署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认可,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得以加强巩固,中华文化影响力与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根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6]新时代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就必须处理好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创造性转化。“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17]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换言之,要按照时代发展的变化与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加以批判吸收、扬弃改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形式。
第二,创新性发展。这一点更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为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党和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感,我们党提出“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想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变和发展,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与全球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乃至碰撞。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意味着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想和文化理想与现代民主、法治、文明等理念的对接。
(三)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表达,在丰富和展现中华民族文明的时代化发展和创新性进步的同时,也延续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忆。
第一,要确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演进以及文化交融的复合叠加,使得意识形态斗争掩藏在物化的外在表象之下。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激荡,这就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建设并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举旗定向的指导作用。
第二,以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对市场体制规律的适应程度,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需求侧协调统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18]这就需要从国家财政投入入手,鼓励并支持各领域社会力量的关注与重视,强化投入过程、优化分配过程、深化供给质量,促进文化市场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发展部门更加明确,在社会多元主体的推动之下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加速构建属于中国的话语与叙事结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鼓励各方力量的参与共建,依托媒体建设提高中国文化话语权,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使世界各国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此来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四)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倡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既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又体现着一种扬弃和超越现代性文明样态的丰硕成果,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第一,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是当前世界各国想要维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必须思考的问题。由此,对于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而言,坚守文化立场,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互鉴,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于解决中国问题行之有效,而且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必须强调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要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促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注入文明力量。
第三,必须厚植文明的和平性。在个别国家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性”等挑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背景下,倡导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等一系列平等的、交流的、包容的、开放的文明观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立场始终是提倡和平、平等、对话的全球和平发展倡议,始终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91.
[4]任俊华,胡丹丹.顾炎武《日知录》中的经世济民之道[N].学习时报,2020-08-07(06).
[5]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6):100-111.
[7]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01).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53.
[9][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79.
[10]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N].人民日报,2020-19-30(01).
[12][13][1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9-01(01).
[14]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0-09(0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17]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N].人民日报,2023-10-16(01).
[18]郭涛,张志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基本原则及现实路径[J].学术探索,2023(09):121-128.
本文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大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饮食文化视角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编号23JDTCZ015)和山东农业大学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课题(编号TZDY202301)的阶段性成果。
(许九悦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爱萍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澎系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玉】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