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1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民本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陈永杰 郭 瑾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59   发布日期:2024-5-27

摘  要  民本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有机地融入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张文化建设要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创新了其中的民本传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天下”等文化建设理念,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  文化思想;人民;民本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应了在文化领域面临的时代课题,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本质上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也就是要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民性是与中华民族的民本传统一脉相承的,也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到体现当前治国理政理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旨归的“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出的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民惟邦本”的优良传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特征,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3]“人民至上”与“民惟邦本”有着内在的连贯性。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与方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接续“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人民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首要来源,服务于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4]其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出来,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民本”一词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夏朝开始,执政者就意识到了民众对稳定政权的重大意义,主张以民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现实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突出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人民至上”的原则为工作导向对文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可以说,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延续并推进了“民惟邦本”的优秀传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领导者、创造者和受益者。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尊重人民的价值,维护人民的尊严,将人民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第一,民本传统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充分肯定。作为具有强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体——人民,必然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劳动,就谈不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语·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中提到,在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即位时,虢文公就劝谏他:“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文明为主导,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执掌政权者就必须保证人民的生存繁衍。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应当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就尊重人民的价值。《礼记·礼运》中提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强调了人是具有天地之德的存在,天地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民作为天地的一部分,也承袭了这种道德和伦理的特性,体现的是对人的至高价值的肯定。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地把握了社会现实,其“人民至上”的立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指出要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推动者和受益者,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就会失去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民生情怀和民本立场。在历史上,民本传统曾经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服务的,民本常常倾向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服务于人民,人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以“人民至上”为原则,真正做到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状况,需要对“民惟邦本”的思想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的观点,[5]指出“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6]“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7]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依靠和挖掘人民群众内蕴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活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从“恤民”“惠民”到“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创作工作要坚持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历代懂得“恤民”“惠民”治国之道的执政者,能够通过满足百姓需求、解决百姓现实问题来达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恤民”“惠民”中为民谋福祉的传统,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过程中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根铸魂。

“恤民”即忧虑人民的疾苦,如帮助孤寡残疾、赡养父老、亲德而远刑以及仁政等。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对人民的恤慈和施以恩惠来巩固统治地位。这种以恤慈为本的理念基于封建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对人民的恩德,倡导仁政,通过解决民众实际困难、倾听民众需求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惠民”即使百姓受到恩惠,强调治国之要在于使百姓富足。孟子曰“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认为为政者应当与民同乐。贾谊认为“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主张将使人民得到物质利益及快乐作为功绩。由此可见,“恤民”“惠民”这一理念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早在古代中国便形成并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之中。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谱写出中华文明当代新篇章,必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主张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9]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了民本传统中“恤民”“惠民”等核心要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得以焕发生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是要与人民的声音相契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追随人民步伐、解决人民忧难、满足人民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换言之,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从人民中汲取文化建设的养分,从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11]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治国理政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现实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文化建设,确保人民享有文化建设的成果。前已述及,中国古代便有“恤民”“惠民”的思想,体现了执掌政权者对百姓安危、贫富的关注,并在政治实践中使百姓的权益得到了保障。然而,封建制度下等级分化严重,孔子的“三纲五常”和孟子的“五伦”都没有超越民本思想的等级性。荀子提出:“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不难看出,荀子主张“惠民”的目的就是为了“驭民”,追求的是维持和延续统治地位。等级的差异导致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边缘化,事实上,人民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就难以保证自身诉求的实现。尽管“恤民”“惠民”理念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仁政,但实际的统治者并非都能够坚持仁政,因而导致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恤民”“惠民”实践与人民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延续中华民族民本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繁荣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秘密,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虚假民主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社会主义终将胜利,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将在不断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走向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经典论述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是高度融通的。简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时刻坚守人民至上,恪守人民立场,彰显人民性本质。

三、从“天下大同”到“胸怀天下”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2]这个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关注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也关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而非带有文化霸权的目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交流互鉴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原则,与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古代中国便崇尚和平统一的社会秩序,主张友好而非对抗,期望达到“天下大同”。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国命运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延续的是“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及爱好和平的本质特征,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主张。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国家之魂由文化铸造,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应当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世界文明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文化要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积极融入世界文化。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立场为底色,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内涵,敞开胸怀、兼容并蓄,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注入时代血液。“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向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好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消除等级差异、实现幸福安康的真切向往。孔子主张“礼”与“仁”,是为了引导人们在交往时做到博爱、孝悌、定亲疏、明是非等,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走向“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其中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便崇尚和平与礼节,反对武力,以和为贵,希望能够在“天下大同”的社会状态下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保证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繁荣。针对诸侯混战与社会动荡,墨家提出了“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希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从而实现天下人彼此相爱。一体化的世界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每个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于世界之外,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国际文化冲突,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3]关于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的现代化老路,中国保持拒斥的态度,倡导“胸怀天下”。只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才有利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复兴以及各国的共同发展,战争和冲突不过是资本大国妄想实现霸权和强权的手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和平性”。[14]中华民族深刻体会过战争带来的苦难,永远不会忘记历史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教训,强调必须“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15]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以“胸怀天下”的文化品格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一切地方使生产方式服从自己”,[16]而无产阶级的使命则是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为人类寻求真正的解放。对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民本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的博大胸怀。[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守本国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创建,在实践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最终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以文化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创新了“天下大同”的文化传统,在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向,倡导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继承和创新了民本传统,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必须遵循“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天下”等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凝结了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融摄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智慧。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视野、重要内涵、价值意蕴,自觉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3.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44.

[7][13][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23,23.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31.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1.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

[1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82.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6.

[17]习近平.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陈永杰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瑾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