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特质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它不仅解读了中国道路、诠释了中国理念,而且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这一原创性的现代化理念与实践对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价值目标、实践要求、价值意蕴的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传承性特质、人民性特质、实践性特质、世界性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特质,才能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的实现。
关键词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新时代新征程,在民族复兴的使命要求下,需要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质,从内在特质出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从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以传承性为逻辑起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机理,以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以人民性为价值目标,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逐步满足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时代期望;以实践性为具体路径,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全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思维方法与领导才能;以世界性为价值意蕴,不断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不断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探索新可能。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承性特质
传承性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之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版图中的“新版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这一“新版本”的重要部分,其内在蕴含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别样的发展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形成的“大一统”文化传统。“大一统”文化促使人们形成整齐划一的民族认同感,督促人们做出有利于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价值选择,例如,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元朝创立的行省制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制度、“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对“大一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智慧。例如,将“民为邦本”思想发展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天人合一”思想转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这些优秀的治国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如今,在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应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思想与理念,在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关于“现代社会”的不同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他们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明确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将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确定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次,提出民族解放是落后国家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现民族独立是落后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格斯指出,“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3]“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地发展的基本条件”。[4]最后,关于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理论。影响一国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包含国内与国际因素、历史与现实因素等。所以,促成一国的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一般性,还包含特殊性、多样性。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飞跃。
(三)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伟大成就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开展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5]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的现代化意识觉醒时期。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要实现民族解放。这一时期先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统一战线抗日救国”等革命路线,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民解放、国家独立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充分调查与分析中国经济建设基础上做出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开创时期。邓小平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小康之家”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在递进式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创新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极高的历史站位总结了新时代十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镌刻了中国人民奋力拼搏的历史足迹。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战贫困、圆小康、抗疫情、稳经济、化危机,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其蕴含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发挥人民主体性精神三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论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中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中国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凝结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基于不同时代境遇和发展状况所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共识、民族意志之体现,内化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始终,成为促使其向前推进的精神动力。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均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对于世界来讲,两者均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崭新概念与模式,是世界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两者摆脱了西方现代化的传统逻辑,真正地将人民放在第一位,按照人民的意愿与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向世界各国展现了真正的“人民的国家”形象。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在人民性特质的牵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是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具体而言,第一,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两极分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驱使下不断从劳动人民中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反转为一种强大的支配人的物性存在”[7]推进现代化发展,而人民却没有共享成果的机会。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发挥人民主体性精神的现代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也表明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能动性精神,党和国家事业才会继续向前。一方面,发挥人民主体性精神就是要积极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迫切地需要广大人民发挥创造力,开拓崭新实践。另一方面,发挥人民主体性精神就是要集中人民智慧。中国共产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呼声,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8]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智慧与力量。此外,发挥人民主体性精神需要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进行补充,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列宁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9]人民只有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基础上,才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风险危机认识更加清晰,才会提升行动力付诸民族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性特质
实践性特质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人把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转换为客观存在。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方法为指导,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力量发挥下,现代化才能顺利地与社会主义结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第一,中国共产党展现了自身高超的蓝图描绘能力和富有远见的战略意识。中国共产党环环相扣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规划全然展现在人民面前。正是中国共产党超强的规划能力和统筹能力使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显著成就。第二,中国共产党高超的理论水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与把握是正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形成的系统工程论、并联发展论、内在本质论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21世纪取得更大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以良好的政治生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作保证,正如缪尔达尔说的“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极其有害的”。[10]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抵制腐败,以自我革命的方式不断净化自己、提高自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继续推进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地呈现了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
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与经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都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1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弹钢琴”这一工作方法,其意思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地推进现代化发展。当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目标的引领下,主要呈现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协同发展,以实现三者之间的耦合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国坚持以成本最小化换取质量最大化的思路,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以协同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协同推进制度建设、要素流动、管理体系、产业结构等多层次多方面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思路。在生态高质量发展方面,以最佳环境效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标准,统筹推进生态理念、生态资源、生态生产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降低自然系统的成本,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在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升社会系统最佳效应的关键点在于加快推进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人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公共设施,充实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中国式现代化转变为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依托和重要保障,民族复兴则伴随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不断积累而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两者同生同源、目标一致、道路一致。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产生于同一背景。鸦片战争使中国背上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巨创。从此,实现国家现代化、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时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梦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与可靠的领导保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实现。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共同立足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断丰富,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3]到“富强、民主、文明”[14]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和谐”和“美丽”,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更具有根本性、深层次、特殊性的意义,民族复兴的实现包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要求。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道路同程。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经过多种路径比较,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5]是开辟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才能顺利实现。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特质
世界性特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范围不是局限在一国之内,而是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地回顾了近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历程,从理念形成到实践推进,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方案。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大争之世”,[16]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将面临更多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想要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人类进步,就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推进实践发展。目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伸出的“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实践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列中,并积极与本国的价值理念进行契合,如南非等国推行的“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人类共享”,观念的契合深刻改变了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看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一带一路”,构建同大国、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努力,不仅有助于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能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全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面貌,以实际行动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胸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多样化选择
每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都会走向现代化,这是世界历史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版图中取得显著成就,证明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是能够通过内生动力而并非简单套用他国模式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情况下全然展现了本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稳定的政治制度、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以及开创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思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证明实现本土现代化的极大可能性。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独创的并联式发展思路更是在“大踏步地赶上时代”之时实现了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齐头并进的两大奇迹,有力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并非现代化唯一模式,这一伟大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以及实践参考。对于道路发展的多样性,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统一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同时又把各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道路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体现”。[17]多样性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之统一,是各国发展现代化必须遵守的规律。反之,若磨灭现代化多样性的规律,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只会带来失败。如拉美各国接受华盛顿共识,大力推崇新自由主义,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出现经济乏力、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使拉美各国持续陷入“发展陷阱”,最终的结果是拉美各国只能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国开启的独立探索现代化之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发展范式与思路见解,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拥有敢于探索非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底气与信心。
(三)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升华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站在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上,积极破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文明碰撞下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其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涉及的物质建设、思想文化、治理体系、生态意识、国际秩序等多方面都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价值共识与认同基础上,有效地击破了西方现代化文明撕裂、矛盾之处,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文明之思。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内容构建、具体实践层面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西式民主”的超越;追求共同富裕,突破了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的局限;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化解“人—物”的价值观迷茫,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战略主体战略认知。中国是文明的国家,悠久的文明和现代化国家融为一体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以全新的文明叙事破解百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式现代化文明,努力打破传统的“中心论”“优越论”“终结论”“冲突论”,在审视世界多元化历史和实践的双重维度中把握文明新形态的前进方向,将文明之源和现实之境遇对象化为多元现实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12][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1+7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0+261.
[5]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9.
[6]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
[7]刘志洪.何谓“资本逻辑”——基于马克思思想的再理解[J].哲学研究,2019(12):32-40.
[8]韩振峰.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N].光明日报,2022-11-14(06).
[9]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4.
[10]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2.
[11]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1:1442.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6:431.
[14]张幼文,黄仁伟.中国国家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0.
[16]金灿荣.世界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J].国际论坛,2023,25(01):27-30+3+155.
[17]刘明如.《人类学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J].天津社会科学,1990(02):10-14.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之变与中国式现代化”(编号2023YJS1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玉】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