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作者:龙昊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34   发布日期:2024-3-25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重大创新观点上看,是实践总结与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科学方法论角度而言,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从重要战略部署上讲,是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观点;科学方法论;重要战略部署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关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这一思想是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文化生产力,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规划,推动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工程化管理,加强了对互联网文化的治理。其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等重要论述。同时,党的二十大论述的“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等,都是基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总结了新时代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点。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在《人民日报》发文,要求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强调要深入把握其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论和重要战略部署三个方面。[2]

一、全面领会重大创新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创新观点和重大论断,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党的文化建设实践总结与理论结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3]因此,人的精神、类的能力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对于人类社会是重要的。同时,文化是人的本质理性的表达,文化认同也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对民族的心理与情感有很大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于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和意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世界而创立、在求真求实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原则。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思想原则。“两个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结合”也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重要土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两个结合”的意义在于,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通过“两个结合”,能够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二)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战略格局进入深度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关系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中国大国形象的展示,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这也是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示要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并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的典籍版本。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的摸清工作,让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项目的深入实施,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历史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强化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中华文脉绵延流长、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三)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要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深刻领会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善于用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此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也十分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中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共同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要深刻领会胸怀天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同时,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看待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深刻把握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博大精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4]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宣传工作,同时担负起每个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延安时期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在改革开放中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进行文化建设。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深入理解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加多彩。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6]如今,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总的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导向,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二)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味着需要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同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哲学高度,深刻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有机统一,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行稳致远。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决定性质和方向的最核心要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工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其写入宪法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这些文件的发布和实施,旨在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制度保障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涵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也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些措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贯彻落实重要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对各方面工作作出战略部署。[7]要进一步认识到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增强政治担当,敢于改革创新,善于斗争,充分发挥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保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和巩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引领了文化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巩固了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高度重视,这些讲话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能够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同时,文化自信也是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上的自信自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来保障和支撑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凝练概括,为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了全面挖掘,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独有精神标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加鲜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宏大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高度,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文化担当进行了精准定位,明确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这一使命为增强文明传承、文化创新的历史自觉,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的起点上,应当深刻领会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掌握舆论主导权

舆论主导权是指在舆论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控制力,能够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的能力和地位。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主导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会问题需要舆论的监督和批评,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也会通过舆论的操控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因此,掌握舆论主导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政府和媒体需要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传播信息,扩大影响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舆论领袖的培养和管理,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当今社会,舆论主导权的争夺异常激烈。一些不良媒体和个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舆论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正常的舆论秩序和社会稳定。总之,舆论主导权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和媒体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掌握舆论主导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应对这一形势和任务,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统筹协调网上和网下的宣传工作,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这些努力,可以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并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坚定信仰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加强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和文化教育等工作,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了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觉,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们理解文化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强调了文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解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而中国共产党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继承并发展了这些理论,将其应用到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如“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个文明都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深入阐释和实践应用。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还提出了如何在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论和重要战略部署。从实践总结与理论结晶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南,立足中华文化,“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奠定基础。从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南。最重要的是,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掌握舆论引导权,以史为鉴,坚守舆论阵地,避免陷入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怪圈。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和智慧,也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性文化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郭晓庆.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N].人民日报·理论版,2022(92).

[2][4]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N].人民日报,2024-01-11(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论人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16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专题摘录(上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08):141.

[6]中国政府网.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EB/OL].(2022-08-19)[2024-3-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19/content_5705985.htm.

[7]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纪实[EB/OL].(2023-10-06)[2024-3-3],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522.htm?zbb=true.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编号22LLSMA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