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7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经济观察 首页 >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城市经验及启示

作者:李君安 廖雅欣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36   发布日期:2023-7-27

摘  要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部分城市在这方面已取得成功经验。文章通过分析深圳、天津、青岛、无锡四城市在推动两业融合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强企引领,带动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试点先行,推动两业集聚;信息共享,建立两业融合专业性平台;人才支撑,构建两业融合人才体系。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城市经验

新发展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以两业融合激发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1]在当前新的智能化制造的时代中,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趋势。新兴产业的实体化生产环节,对其下游服务产业的依赖程度将与日俱增,如大数据服务、技术研发、创意设计、产业金融、市场拓展等行业。通过研究国内先行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各城市制定当地两业融合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经验

我国部分城市凭借开发较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和制造业发达等有利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一)深圳经验

深圳“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耦合共生、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2]在一系列组合政策助力下,深圳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产业协同发展关系,产业关联不断深化,“基于制造的服务”与“面向服务的制造”交互融合,产业协同互融格局显现。深圳市推动两业融合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若干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高质量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建设若干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及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其发展目标明确:扬优点,使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突出;补缺点,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领域的短板加速补齐;聚新能,致力于让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创意和现代时尚等产业的发展得到显著提高,并将合成生物和区块链培育为新的增长点。

二是以精准的政策支持新型制造的研发、设计、运营等头部环节。2021年深圳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修订版)》等一批法规政策,推动深圳湾“超级总部”等6大总部基地、“光明科学城”等18座城市重点片区、“中国中车”等多个全球招商大会大项目谋划建设加速落地,以两业融合推动深圳向具有突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世界标杆城市发展。深圳通过优质空间引进集聚新型研发、设计、营销、大数据服务等产业要素,促进制造服务业朝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三是大力扶持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验证与检测、认证认可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深圳市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通过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渐形成本土化、平台化的服务效用,持续发挥平台的产业辐射作用,在行业标准、技术验证等方面不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二)天津经验

天津“十四五”规划指出,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化制造基本实现,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的要求。[3]为此,天津市出台四大“组合拳”,大力推进两业深度融合。

一是大力发展“新智造”。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和鼓励企业改进工艺装备水平,推动工业企业云化设备改造,提高工业装备数字化能力。天津市力争到2025年,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以上。

二是加速新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发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和内网改造,推进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推动发展新业态。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培育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和创意设计为主线的全设计业务链条。促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增值服务价值链高端拓展,培育若干服务型制造企业作为典型示范标杆。

四是拓展丰富新场景。实施“十百千”工程,构建“10+”全面展示天津城市魅力的特色示范场景,创建“100+”智能科技行业应用范例,培育“1000+”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形成以点带面的行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共建的需求型引导作用。聚焦工业升级改造需求,加强京津冀应用场景合作共建。

(三)青岛经验

青岛市以打造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朝专业化及价值链高端拓展,着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服务,使先进制造和生产服务互促共进。[4]青岛市为促进两业融合推出了多项举措。

一是活用激励财政政策。对进入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对中小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方面的改造竣工项目按照投资额的20%给予奖补;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等真金白银的激励财政政策。

二是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产品创新,根据自身职能定位,按商业化原则对两业融合发展企业或项目提供中长期融资。鼓励金融机构稳妥推进并购贷款业务,积极开拓供应链金融服务。

三是强基建保障物流服务。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支持大型工业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线和仓储配送基础设施。招引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园区,以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同时,创新用地保障模式,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业务混合的企业,在容积率调整、规划许可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改善两业融合要素供给,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拓展电价优惠政策,为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提供水电气价格优惠;推动通信管道共享开放,支持免收基站租赁、资源占用等费用。同时,发挥青岛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作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协会商会跨界融合发展,加强行业发展、市场开发、双招双引等方面共赢合作。

(四)无锡经验

无锡市作为江苏省制造业强市,在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基础上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具体有如下举措。

一是依托无锡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业结构,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契合本土制造业的服务支撑需求。同时,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

二是强化企业数智赋能。2022年,无锡市为3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免费数字化诊断,推进1000家以上企业升级改造,打造1000个智能制造标杆。目标是到2024年,实现全市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走高端制造的升级之路。[5]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线上展会平台等一批数字化信息平台支撑两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本土龙头企业自主搭建或合作布局工业云、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个性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嵌入制造环节,提升高端科技研发、现代供应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现代物流等功能。到2025年建成3—5个市级两业深度融合区(产业集群),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先导区。

四是重视品牌提升。通过两业融合行动打造一批“服务制造”“制造服务”品牌,全力构建特色显著、名气响亮的“无锡品牌”体系。围绕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创投、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推动全市企业、机构、集聚区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

五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财政支持融资性担保、股权投资等市场化经济方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鼓励发展行业服务业企业的抵、质押门槛,简化相关手续,缩短贷款申请周期,并大力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放款等信贷创新产品。

二、先进城市经验对其他城市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启示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相关城市在两业融合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大多体现在政策扶持、强企引导、试点先行、信息共享、人才支撑等方面。这些先进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学习借鉴,以共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是政府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最快速的一条途径。从重庆和青岛的经验来看,大量科创、金融、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中小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刺激下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在政策引导下转型的企业,不但可以获得专项奖补从而降低自身经营成本,还可以提升自身对制造业的支撑配套能力与服务质量。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的引导下,也会更加倾向于向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寻求信息化、商务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工业设计等更加专业的外包服务。此外,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可以从集团内部剥离出研发设计、技术中心等生产性服务部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更为专业、渗透程度更为加深,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升级进程。因此,各地在鼓励企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针对不同产业的企业融合方向予以专项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专利)转化补贴力度,赋予企业更多创新转型升级的“底气”。

(二)强企引领,带动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

中小微和各类初创型企业两业融合中存在着业务零散,情景单一等问题,其自身产业和业态融合的动力较弱。深圳、天津、重庆、青岛等两业融合发展成绩较为突出的城市,均采用了“冠军企业”“骨干企业”等领头羊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壮大冠军集体,实现本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企业集聚效应。通过龙头企业围聚中小微企业,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融共生、利益共享,进而促进链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从深圳市“灯塔效应”的积极效果可以看出,培育打造优质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致富带头人”是一种极具效率的政策措施。因此,应敦促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大力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龙头企业和平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优势,以产需互动为导向,向制造环节拓展,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成熟商业运营带动产业集聚,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日趋完善,还可针对产业短板有指向性地招商引资,从而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供应链强韧的产业集群。   

(三)试点先行,推动两业集聚

各地应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契机,争取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融合作试验区。对于进驻园区经营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及便利准入机制,引导优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集聚,在园区内实现两种产业的互促互进、互利共赢。要加强园区与国家及地区先进园区的合作。通过联合设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技术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等多元化载体,布局国际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资源,引入符合当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所需的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要强化园区内生产要素保障。推动落实生产性服务企业水、电、气、油等生产要素与大工业企业同价或者价格更低。制定实施有利于“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产业用地政策,切实降低土地供应成本,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和改造旧工业厂房等多种方式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问题。

(四)信息共享,建立两业融合专业性平台

从青岛市联合协会商会的联盟协作经验来看,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确保产业间的信息互通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的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专业性平台可促进两大产业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诸如产业交流互动平台和企业需求信息平台,不仅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企业获取有效信息渠道、缩短信息差,还能为会员企业实现两业融合的过程中提供解决方案、技术创新等综合性服务,促进企业间业务合作及人才交流。在建设两业融合专业性平台时,要注重提升信息的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充分发挥平台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

(五)人才支撑,构建两业融合人才体系

对于多数城市而言,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培养与引进双管齐下,围绕产业集群内两业融合需求,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强化高校知识创造与转化能力,深化产学研耦合式深入发展。建议强化高等院校在基础性技术、前沿技术、突破性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增强高校创新同企业及产业技术需求之间的协同和耦合,并积极强化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及实训基地。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学术带头人施展才华给予服务支持,培养基础实、视野宽、能力强、适应两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深圳特区报,2020-12-31(1).

[3]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2021-07-01).https://www.tj.gov.cn/zwgk/szfwj/tjsrmzfbgt/202107/t20210701_5493059.html.

[4]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关于推动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1-06-07).http://www.qingdao.gov.cn/zwgk/xxgk/fgw/gkml/gwfg/202106/t20210610_3117415.shtml.

[5]实体经济发挥“压舱石”作用,数字赋能引领产业转型——一季度,开局平稳[N].无锡日报,2022-04-27(1).

本文系南宁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22ZDB-08)的阶段性成果。

(李君安系南宁市社会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主任、编审;廖雅欣 南宁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江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