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5-0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守正创新

作者:陈 慧 陈胜云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86   发布日期:2023-6-30

摘  要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体目标,经济领域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的消解,政治领域保障人们实现自由的制度建设,文化领域人的精神需求的实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本质的基本界定,为现实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与价值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基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理论上集中回应了当时落后社会生产及其贫困现状,同时回应了人们对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会不会带来剥削、两极分化等现象的担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基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领导力量、道路方向、发展目标和价值理念等维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实质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展开,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改革开放整体逻辑,首次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系统推进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以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逻辑为主线,就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涵、“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发展等具体内容展开讨论,尝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发展的现实意义,以求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作出了基本界定,形成了现代性批判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从经济基础看,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有必要得到合理消解。马克思恩格斯所面对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的现代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语境中,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奴役制,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个体基于社会分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确定自己的现实身份,而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 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最终是由每个个体与生产资料的现实关系所决定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划分就源自此。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剥削、政治统治和文化奴役,在保持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消解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从政治制度看,每个人的自由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制度保障。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国家所谓的平等、自由、正义等仅停留在特定的阶级范围才是真实的,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毫无意义。它们看似些冠冕堂皇的词汇,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权力的政治肯定,无产阶级虽然也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但并不享有现实的平等、自由权利。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继而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组织公共权力,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提供现实的制度保障,从而真正在全人类的主体范围内实现平等、自由和正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在阶级和国家政治权威消失后出现真正的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即基于人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自身的主人”而实现整体自由的可能性。

从精神文化看,人的精神解放和人性自由的实现是重要目标。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人是异化的。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又何来精神需要的满足?资产阶级本身也是异化的存在,他们的精神生活是由资本的拜物教所支配。资本主义社会是利润主宰一切,社会价值观总取向是拜物教,资本“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从他们的界定看,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个性的全面展现,个性的全面实现将最终取决于物质基础与实现艺术自由的时间,而这两个方面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原则得到消解的未来社会,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艺术的自由和充分的时间,每个社会成员都将从资本拜物教当中挣脱出来,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

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性反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的分析,为现实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与价值理念,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初创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分析,主要还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性反思提出来的,因此,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各种设想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获得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空间。其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和卓有成效。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基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基本维度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和路径的认识有所不同,对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探索各有特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现代化计划,但要把一个偌大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基本形成了共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在全国范围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中国路径,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基本目标,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内涵的“四个现代化”。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看,加上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当作一个整体,并在制度设计层面对现代化实现路径加以理解。

从文献分析看,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正式开始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表述,之后在多种场合提到和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把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适应的中国情况归纳为两条:一是底子薄,中国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在生产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发表谈话,把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相关的几个概念放在一起,加以具体解释:“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可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基于当时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贫困状态提出来的,由此所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向的正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现实问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同时,还关注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共同富裕问题。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当时社会上存在不少关于社会主义采用市场经济可行性的质疑声,有些人担忧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资产阶级、剥削、两极分化、道德“滑坡”等等。邓小平指出,从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看,改革开放所推动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是有成效的,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根源的批判性分析出发,邓小平首先守住了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强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人的普遍解放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理念和具体路径,积极回应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将带来社会两极分化的担忧。

正是基于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整体思考,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探索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在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明确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表述,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性内涵:明确提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肯定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强调“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目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旨归;“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强调中国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并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高度出发,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期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注入了内生动力和社会活力。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出发,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反思,直接促成了之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建构;对社会发展整体系统的历史反思,直接促成了之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顶层设计。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命题,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和五个重大原则,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多维度阐释,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则可以看作是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而全面的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提出,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社会主义本质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阐释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总体逻辑中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主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找到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迈进的现实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方式一起,为坚守科学社会主义所主张的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保障。

再次,坚持“五位一体”系统发展目标。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对复杂社会结构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和全面。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拓展,强调五个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相互协调性和系统性。在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上,将共同富裕扩展到新时代五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实现“五位一体”系统发展目标的提出,显然是对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单一目标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最后,坚持实现人类解放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在谋划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事业的同时,也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地包含着推进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价值理念。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简而言之,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以系统观念拓展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强调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价值指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编号2020MZD015)的阶段性成果。

(陈 慧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陈胜云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