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韧性治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逐步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通路,采用洛克菲勒基金会对“韧性城市”的相关评价指标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韧性治理”视角提出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多元协同参与机制、可持续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保障机制和融入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以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具韧性的内生表现。
关键词 “韧性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圆满收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重视社会心理服务”,表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因此,正确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功能与定位,设计科学合理的建设思路,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综述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治理导向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区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培育、共同体认同建构三大模块(吕小康、汪新建,2018),社会治理体系是心理学应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双向契合(王俊秀,2018),这表明学术界开始侧重从社会治理层面来定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于社会治理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针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卢俊、陈宇舟,2019),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达到调节社会情绪、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林颖、蒋俊杰,2019)。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柔性转变,能够提升社会治理人性化和精准化水平(苗芃,2021)。
纵观中央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的相关文件,大都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位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治理方式创新,但在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却相对偏重于推出健康治理相关措施,工作界限模糊且相互重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所蕴含着创新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挥,这也为“十四五”时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试点城市到全国的整体普及推广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
(二)“韧性治理”
“韧性”这一概念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从生态系统属性的角度做出系统性阐释,西方学者将“韧性”的研究领域从自然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拓展,国外研究对“韧性”城市的理论溯源和评估体系讨论较多,较为权威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针对“韧性城市”提出的反省性(Reflective)、资源富余(Resourceful)、坚固性(Robust)、冗余性(Redundant)、灵活性(Flexible)、兼容性(Inclusive)和整合性(Integrated)等七大评价指标(陈玉梅、李康晨,2017)。
结合我国国情,近年来国内对“韧性治理”的研究逐步向着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等领域渗透,并关注不同的理论命题。一是关注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随着“共治社会”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第三方力量开始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需要探索更具韧性的治理模式以及新的社会关系整合与协调方式(盖宏伟、牛朝文,2021)。二是关注资源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的基础配置“韧性”不足,不能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品质,也会导致需求供应不足、矛盾相对集中的局面(张勤、宋青励,2021)。三是关注风险治理的灵活可控。“韧性治理”更多强调多样性、灵活性以实现对复杂社会情境的动态回应(唐皇凤、王豪,2019),能够综合反映出风险治理中抵抗冲击、恢复稳定和适应性发展等维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中央首提“韧性城市”,“十四五”规划中亦提到“建设‘韧性城市’”。城市韧性的增强,既包括城市整体规划中通过公共设施等硬件条件提升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也包括保持灵活、有序、稳定的社会秩序等,因而可以从“韧性治理”角度研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9年1月至今,全国各地试点城市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亮点纷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全国推广打下了可操作的良好基础。
(一)河南省驻马店市:百千万心理服务人才培训计划
河南省驻马店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着重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在全市招募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700多人。驻马店市着眼于人才培育与阵地建设,通过开展“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围绕人际沟通与干预模块、科普宣教模块等8个模板加强宣传培训,重点打造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8+X’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既有优秀心理服务工作者,也有普通志愿者,是一支公益性科普和技能培训团队,在提高宣讲团成员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入脑入心的宣讲,更好地向社会市民普及了心理知识。
(二)浙江省嘉兴市:“健心客厅”的迭代升级
从2020年起,浙江省嘉兴市依托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体系,创新打造“健心客厅”嵌入市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智慧书房、农村礼堂书屋等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成88家“健心客厅”,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健心客厅”起初以“读懂儿童、赋能家庭、温暖社会”为定位,重点关注0至3岁儿童。而现在,“健心客厅”不仅限于亲子互动和育儿交流,更将健心服务贯彻全年龄段的人群,集阅读、休闲、育儿于一体,将“健心客厅”转变成为所有市民触手可及的心理服务站,在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朝着“全民、全域、全生命周期”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满足更多元的社会需求。
(三)四川省江油市:社会心理服务与“四治”融合
四川省江油市将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作为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与基层德治、法治、自治和政府治理等四个方面相结合,如在日常排查、分析等日常工作中建立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当事人心理动态评估”机制,在矛盾纠纷排查过程中,结合当事人的心理情绪强化回访跟踪和服务转介工作,及时进行信息评估和研判,跟进相关工作。此外,江油市还努力搭建居民交流疏导网络平台,通过数据研判对重点小区、重点人群等开展心理交流,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将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大宣传”工作机制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社会心理服务氛围。
三、“韧性治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多元协同参与机制
“韧性”中“兼容性”和“整合性”体现在于不同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的互相配合、整合协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系统谋划,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系统规划,联合多部门协同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坚持和发挥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明晰各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畅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逐步推进互动协商模式的制度化,通过协同合作模式实现吸纳与激活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打通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通路,鼓励对社会组织、公益力量等的培育孵化。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已成立社会心理服务协会,致力于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搭建社会心理服务的交流合作平台。随着行业引领、技术扶持、资金支持的综合作用,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关注社会心理服务,推动社会心理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应赋予民众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从单向的服务吸纳接受到在“助人自助”理念下的双向回应,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各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中都突出“专兼结合”,不断多元化扩大参与群体数量,使这一团队既在老百姓身边,又由老百姓组成。
(二)构建统筹化、可持续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保障机制
“韧性”中的“资源富余”体现了能够找到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借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指标”设置主要突出平台搭建、设施提升等方面,包括在基层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等内容。在试点工作结束、各项保障稳步落实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会更加倾向于常态化运作。此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所提供、链接的服务资源需要精准供给,充分发挥保障体系的有效作用以提升资源的良好配置,起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精准服务”的目标,这对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保障机制提出了更为统筹化、可持续化的要求。
现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基层心理咨询(工作)室中,资源保障呈现区域、对象性集中,但置于整体社会中仍是碎片化、隔离化的状态,还不能较好使这些资源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触手可及。依托“互联网+”大背景,为使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下一步可以尝试借助各类信息平台将这些资源整合,并且通过依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对资源进行综合研判共享。
(三)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韧性”指标中“恢复性”“适应性”等内容,代表的是能够吸收外界干扰因素,同时维持内部结构和功能,对压力和变化能够自我调适的能力。“十四五”规划中指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应用“韧性”相关理念,关注的也是一个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恢复的综合动态机制,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矛盾的治理机制中,根据全周期治理需求,在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跟进关注等不同阶段都有相应关注侧重,利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现社会治理中的柔性效度。
现如今,人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会导致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援助机制并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日常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形成从预防、治疗到恢复的全过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此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结合心理测评工具,通过开展民众心理健康筛查发现存在危机风险的重点人群,提早进行介入和疏导,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在预防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素质,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
从“韧性治理”的视角考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可以看到实现精细化社会治理的基础上所构建起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定是更加灵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对现代治理民主共治格局构建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小康,汪新建.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1.
[2]王俊秀.社会心理学如何响应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2.
[3]卢俊,陈宇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J].红旗文稿,2019(24):2.
[4]林颖,蒋俊杰.从心理疏导到社会心理服务: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4):74-82.
[5]苗芃.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创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119-127.
[6]陈玉梅,李康晨.国外公共管理视角下韧性城市研究进展与实践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7(1):7.
[7]盖宏伟,牛朝文.从“刚性”到“韧性”——社区风险治理的范式嬗变及制度因应[J].青海社会科学,2021(6):9.
[8]张勤,宋青励.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J].理论探讨,2021(5):152-160.
[9]唐皇凤,王豪.迈向富有韧性的社区治理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9(12):11.
本文系环太湖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韧性治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