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人民性意蕴

作者:黄晓宇 盛国荣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49   发布日期:2023-3-27

摘  要  适应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意蕴,体现在其理论内涵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以及实践原则之中。当然,这里的人民是“现实的人”,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奋发有为,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共同富裕;人民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明确指出,这十年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是对过去共同富裕取得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对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是理论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所具有的人民性意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内涵的阐释是站在人民立场,关注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指明了人民群众这一“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强调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一、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共同富裕内涵的视阈:人的全面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凸显出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视阈审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蕴含的人本逻辑,就要站稳人民立场,重视人的发展问题。

(一)覆盖范围的全民性决定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从“共同”的内涵看,共同富裕的覆盖范围包括不同区域、民族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发展成果也具有人人共享的普惠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有一个人落下、掉队,这也与马克思“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因此,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确保不同地区和各类主体都能享有平等参与社会财富创造、财富分配的权利与机会,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但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受制于所处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必然会产生“先富”与“后富”的问题。在脱贫攻坚中,中国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将会继续朝着增强富裕成果的均衡性、可及性方向努力,决不允许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并完善统筹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以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形成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满足主体需要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诉求的目标性

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从“富裕”的内涵看,共同富裕具有能够满足人们丰富需要的特性,而需要的丰富性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决定了主体的价值诉求是以获得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价值诉求在实践逻辑中呈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富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口袋”与“脑袋”共富。既强调要实现衣食住行等物质财富的富足,以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又强调要实现消遣娱乐等精神生活的充实,以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其内容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呼应,与高品质生活相契合。其中,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而达到富足状态是精神生活得以充实的物质条件,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为物质财富富足提供价值指引。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凸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一原则的现实要求就是,既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现实需求问题,又要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造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三)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主体富裕程度的有差别性

“共同”和“富裕”是内在统一的。从兼顾“共同”和“富裕”二者的内涵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伴随着挑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长期过程,决定了我们必须承认共富过程中主体富裕程度有所差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不是所谓的“均贫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更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建立在普遍富裕基础之上有差别的富裕。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和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下,城乡之间、个体间富裕的程度、富裕的时间先后会有所差别。但客观地讲,这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依然存在。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也不例外。因此,既要看到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的可实现性,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在量上积累质变所需要的条件;也要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必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现质的飞跃。

(四)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生产关系维度上,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社会发展为了谁,决定了社会财富分配流向。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随着大工业发展而产生的旧式分工把劳动者局限在一个领域,造成劳动者片面、畸形发展;同时,随着大工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使资本家和劳动者虽然都丧失了“人自身”,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性造成的结果却是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是资本家被资本异化,却仍然越来越富有;另一方面,是劳动者被劳动异化,必然陷入“极端的贫困”。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基点可以定义为“消灭私有制”。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在该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发展的出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本身,是全体社会成员。虽然生产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但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无形的内化中,早已逐渐趋向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主活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社会成员自主活动的结果,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追求。

(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富裕目标内涵的阶段性

在生产力维度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审视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其内涵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生产力水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变化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的现实反映。可以说,共同富裕目标内涵的阶段性特征受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制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各个时期暴露出的问题依次是:落后的农业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反映在社会主要矛盾上就是三次变化,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依次表现为:要解决人民生存与温饱问题—在温饱基础上总体上实现小康—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 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创造当今中国历史奇迹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主体性的体现。所谓人民主体性,指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我发展的属性。这种人民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基础是“现实的人”,表现为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人民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基础:“现实的人”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坚持把“现实的人”作为人民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既指出了社会存在及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又指出了“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避免空泛抽象地谈论人,强调“现实的人”具有三重特征。其一,“现实的人”具有实践性。一方面,“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满足人的多重需要,共同富裕正是以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实践是“现实的人”存在的基础,“现实的人”为了生存,首先必须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与此同时,“现实的人”的双重属性使得其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双重制约。其二,“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绝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是必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各种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的可感知到的现实存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三,“现实的人”具有历史性。“现实的人”同时担任历史的“剧作者”和历史的“剧中人”双重角色,既是历史的主体,创造着历史,又受历史的制约,其发展不能超越当前所处的历史条件。

(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的人”的时代表达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中的逻辑展开,是“现实的人”适应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时代表达,必须落到人民群众身上才具有实际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始终坚守的价值理念和执政的最大底气。因此,推动共同富裕也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条件。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推动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人民群众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既要用制度、方针、政策保证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也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其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

(三)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创、共享、共评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没有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历史由人民书写,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人民是创造富裕成果、享受富裕成果和评价富裕成果的主体。一方面,既要通过共建“做大蛋糕”,又要通过共享“分好蛋糕”。共创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共享注重生产结果分配的公正。共享必然要全社会成员先通过共同劳动创造财富,再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共同分享财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要基于主观感受对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效做出评价。评价共同富裕发展效果的主观指标包括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评价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活动,会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但总的来说,凡是能够被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有益于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民群众都会给予好评。

三、 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原则: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人民至上》,其中第一条就强调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既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又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当作关系党执政根基的政治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从经济和政治领域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体现。

(一)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是发展观念转换的体现,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索实践路径的结果。当前,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因素主要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而发展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质量关系共同富裕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体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其次,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最后,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来扩大国内居民的有效需求,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关系党执政根基牢固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政治领域的重要范畴,奠定了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了人民创造活力,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而维系党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同富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明确提出2025年、2035年和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分别要“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和“基本实现”,彰显了其对自身政治使命的高度自觉和对社会历史发展大势的理性认知。在明确的战略安排之下,更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共同富裕的实现保驾护航。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将人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能力,通过扩大人民有序参与制度化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民主权利,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助于巩固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所具有的人民性意蕴,不仅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含于发展战略之中,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而且也在实践层面强调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民群众视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把坚持人民至上视为推进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指明了奋斗方向,有助于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黄晓宇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盛国荣系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