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2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社会主要矛盾:百年破解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陈 雯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02   发布日期:2023-3-27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其宏观判断定位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其中观趋势特征引领社会运行的制度政策,其突破化解的思路机制推动社会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本文指出: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破解一个又一个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现代化探寻历程;其次,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一种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之间、内驱力和外驱力之间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发展型民生供需不匹配与失衡性矛盾;最后,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事关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质量,需要从社会力、文化力和法治力共同构建的合力机制与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共同组建的多元主体中寻求力量。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百年破解;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其宏观判断定位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其中观趋势特征引领社会运行的制度政策,其突破化解的思路机制推动社会进步的速度和质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揭示民众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环境、主观发展心理和客观发展质量的供需之间双重不匹配本质特征,明确了“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发展升级”核心目标。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再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加以明确。可以说,从1840年到2022年,纵观182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伟大探索历程。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演变,化解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诉诸何处?本文通过历史归纳、本质研判,着力预判趋势特征、构建破解机制,以期助力新时代发展阶段跨越、发展陷阱规避、发展质量提升,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助力社会建设。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演变与破解

(一)站起来:实现民族独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曾经有过唐宋盛世、康乾盛世的封建繁荣,但是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社会就陷入主权沦丧,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战才实现民族独立站起来的梦想。

(二)富起来:破解生产能力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立刻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能力低下的国情特征,指明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能力,即富起来。

除了文革十年的特殊阶段,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富起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贯穿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至今的45年时间里,党的权威报告和文件中共出现过7次论断,分别是1979年的中央务虚会、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和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

(三)强起来:改善发展状态不良

直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这一重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揭示了新时代我国仍然面临发展状态不良的国情特征,指明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发展质量、完善生产关系、优化社会结构,即强起来。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一种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之间、内驱力和外驱力之间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发展型民生供需不匹配与失衡性矛盾。

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来看,作为需求主体的人民呈现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和主观满意度要求更高等“发展升级”的客观趋势;而从供给主体来看,国家和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力在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客观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还因不均衡、不充分而无法满足人民主体的需求期待和向往。

从矛盾的驱动力来看,作为内驱力并处中心地位的人民呈现美好需要升级、需求层析提升的客观趋势;而作为外驱力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呈现发展阶段升级、发展陷阱跨越和发展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下的这一供需不匹配与失衡矛盾的治理和破解将用两个十五年的时间,从对内(如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教兴国、民生福祉、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等)和对外(如积极开放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现代化国防军队等)两个抓手着力。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体系由三方面构成:

(一)生存生活领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功能型向审美型、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与拓展,在尊重需求规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民生供给原则

在生存生活领域,近十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保持30%以下,达到富足国家水平;旅游消费休闲需求强烈;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呼吁迫切;环境质量需求提升,“12369”热线受理环境投诉案件56.7%为大气污染;居民对优质医疗期待较高,海外就医需求旺盛。

从需求主体变化看,中国至新中国成立前有着长达109年的持续战乱特征,恐惧、饥饿、物资匮乏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求温饱求生存成为“80后”前的“70后”“60后”“50后”“40后”和“30后”的五代人的集体诉求,求环保求发展成为“80后”的“90后”“00后”等新生代的迫切需求。不同代际主体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正从基本生活拓展升级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审美型。在公共服务领域,年轻世代倾向于国际化的、消费性乃至奢侈型的消费内容。传统标准化的职工宿舍、筒子楼、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民生服务也正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一场私人订制、住房精致化、健康家庭化、教育精英化的潮流在社会生活中掀起多层波澜。

(二)发展机会领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在对高水平教育和高质量就业的期盼呼吁和强烈诉求,在尊重人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勇于挑战、创新求变的优质公共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部署。长期以来,我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保障重点人群就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1%。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需要保持清醒甚至警惕的是,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学前教育量少质低、初等教育公平性欠缺、高等教育满意度欠缺和教育贫困代际传递蔓延的四重不充分并存局面乃至困境。在就业领域,依然存在就业质量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两个方面和创新能力偏弱、劳动强度偏高、大学生发展型就业诉求、贫困群体持久性就业诉求和失地农民等群体适应性就业诉求等棘手问题。

(三)权利价值领域:深刻理解人民需求在权利和价值领域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期盼,坚持文明开放,自我革新,永不僵化的学习品质

在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上,历时态比较中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始终高于0.4,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高达0.7,进入“警戒线”和“红灯区”。而在共时态的国际比较中,我国2007年基尼系数曾居亚洲榜首,在近五年世界银行的权威调查中也居30—40位之间,国家和社会财富总体水平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同时,社会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势心态”和“相对剥夺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而联合国连年开展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显示我国普通居民的幸福感排名位于近160个国家中的80名以后,其中“劳动强度太大”成为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也对我国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建设提出新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通过土地革命赢得民心,解救民众,解放中国。如今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依旧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惠及民众,赢得民心。当前中国社会在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领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鞭策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在加入全球共享的世界格局中保持学习,自我提升。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思路与机制

(一)“三重合力”共建:构建社会力、文化力、法制力“三力”协调破解机制

现代化需要对社会进行全方位调整,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发展目标和现代化的三项任务。社会、文化、法治“三力”共建破解机制主要包括:

1.社会力:重视“经济—社会”间的分离,重建式微衰落但作为社会凝聚力源泉的家庭关系、社群关系、社会质量至关重要。

2.文化力:时空压缩式现代化剧变极易导致文化价值体系紊乱。找回文化自信,应对经济—文化的相互分离、“文化、社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脱节”等矛盾破解至关重要。

3.法治力:法治建设是新时代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可行路径。只有依法维护民众基本权利、解决民众合理利益诉求,才能从基础上减小减弱社会矛盾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二)“四方主体”参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四方”联动机制

针对发展升级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涌现的民生类矛盾问题,社会、文化、法治三重破解机制需要所有社会主体以主人翁姿态全面全程积极参与实现。这包括政府主导,市场竞争,社会参与及个人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及个人“四方”主体参与支持的合力模型,助力民生供需失衡矛盾问题的化解。

1.社会矛盾治理与引领的政府主导机制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以公平正义、社会善治为追求的民富民生工作中,政府应始终发挥各项工作的主导作用,既要引领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感获得感的主要方向,又要善于敏锐捕捉诊断并解决民生共享发展中的问题和政策应对。政府发挥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的主导机制是党和国家对人民和社会的担当和承诺。

首先,要抓住基础,打牢根基,以经济持续稳定保障民生领域的持久发展完善。其次,要抓住问题,善于诊断,及时落实制度,完善政策,为矛盾治理和民生发展提供活力机制。第三,要抓住关键,深刻认识信息时代的双刃剑效用,不断提升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来看,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共享也并非绝对同步,信息时代在推进全球化和共享化的同时,也极易加剧社会弱势心态,滋生不良社会风气,为此政府须以信息公开,敢于担当的形象引导全社会的积极向上,共同参与。

2.社会矛盾治理的市场调节与弥补机制

44年前,党和国家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要路线,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44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既可以发挥其活力作用应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困境,也可以发挥其弥补作用应对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难点。这些领域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重要关键的民生难点,市场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提升社会分化发展中的多元需求,也可为人民提供多样灵活的自主选择机会。

3.社会矛盾应对的社会参与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一元总体”发展为“多元分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大大减弱,为社会带来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自由流动的资源和空前的社会活力,而多元分化的社会结构中,3亿流动人口、2亿儿童、2亿老人、8800万残疾人的人口复杂化特质和收入分化、住房阶层化、教育医疗集中化的社会生活固化特质等带来巨大的社会治理挑战,迫切需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和机制参与治理。总体而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破解社会矛盾和民生难点的具体工作主要可以表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社会组织、自组织的治理功能,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公益慈善志愿者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力量四种形式。

4.社会矛盾治理和民生幸福的个人获得机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以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最终衡量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每一位普通民众的现代化水平和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幸福感则更是一个基于客观指标上的主观感受,因此,社会现代化和共享发展中的民生幸福个人获得机制也不容忽视。

幸福人生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和健康的心态。党和国家已经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承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步伐也在稳步前进。虽然前景令人鼓舞,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付出,才会收获,只有坚持,梦想才会实现,成功和幸福只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参考文献:

[1]田毅鹏.“发展升级”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视角[J].江海学刊,2018(1).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