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泾里讲学概述
摘 要 顾宪成是东林学派的学术支柱和精神领袖。讲学活动在构建东林学派以及奠定顾宪成文化地位的历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讲学起始于泾里(又称泾皋、泾溪,原无锡县张泾乡),长期坚持举办于泾里,成效也多造就于泾里。由于多年坚持学术活动,泾里一个小小的乡镇,一度盛况空前,俨然成为东南学术和舆论中心。对顾宪成在泾里讲学概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泾里的实践活动,对于完整认识顾宪成的整个讲学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顾宪成;泾里;讲学
一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出生于无锡泾里(今锡北镇张泾)一个书香门第,因复建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张泾,旧称泾里、泾皋。明万历年间,顾宪成之父顾学和顾敩兄弟俩迁居泾里,秉承祖上良训,治家有方。顾学安排三子宪成、四子允成求学科考,自己带领长子性成、次子自成苦心经营生计,在泾里开设有酒坊、染坊、米行、盐庄,广置田产。从明朝到民国四五百年间,顾宪成兄弟四房在古镇泾里开枝散叶。顾宪成居于泾里街,古时河流北面为阳,故自号“泾阳”。自明代起,泾里顾氏逐渐壮大,成为吴地望族,史书多有传载。
顾宪成弟兄读书初期家境较为清贫,好在弟兄二人均十分聪慧,很早就崭露头角。他们拜在明师张淇(1533—1604)座下,为二人真正打开了学术之门。此后在科举上顾宪成、顾允成连番进取,从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一路顺遂。但此时弟兄二人的人生理想已经并不仅仅瞩目于功名,而是更加关注儒学的道统与学术,致力于探究“性命之学”,提振世道人心,日后遂成为一代大儒。明朝东林学派领袖高攀龙在《顾端文公年谱卷前》中说:“况乎吾锡,《诗》《书》记载更四千余岁,而文章理学、气节忠义,实惟先生一人之始名。泰伯来,而梅里片墟,辟东南之草昧;先生出,而泾皋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顾宪成讲学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是考取秀才之后至中式登第阶段,即隆庆5年至万历8年(1571—1580)。顾宪成科考成绩出类拔萃,早已声名远扬,为贴补家用,开始收徒授学。当时他问学于理学名家薛方山不久,讲课的重点应还在科举时文制义方面。门徒钱振先所撰《朱太淑人传》云:“时端文方以文艺执牛耳于四方,松陵(江苏吴江)、檇李(浙江嘉兴)间多留绛帐,岁归不过旬日,直邮视家耳。”正是此时之谓。
二是从登第授官至削职回乡阶段,即万历8年至万历22年(1580—1594)。讲学内容由科举时文制义转为探求“性命之学”。随处播种学术种子,期间两次回乡居住:一次请假省亲近3年,一次其母去世守制丁忧2年余,此时其弟顾允成长期居家,则泾里讲学势必不会中辍。
三是从主讲泾里到巡讲江浙阶段,即万历22年至万历32年(1594—1604)。其中以万历25年修建“同人堂”为标志,泾里讲学规模愈大,影响愈高。高攀龙曾经评价说:“‘同人’辟而莽莽泾皋蔚为文薮。”在此10年之间,泾里不仅是东南学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是东南学术中心和舆论中心。
四是从会讲东林书院到顾宪成去世阶段,即万历32年至万历40年(1604—1612)。东林书院建成以后,每月一小会,每年一大会。《顾端文公年谱》载,第一年的大会“上自京口,下至浙江以西,同志毕集,相与讲德论学,雍容一堂,一时相传为吴中自古以来未有之盛”。此后,东林学派蔚然成为当时全国首要学术团体,并产生巨大政治舆论力量,对全国学界和政界产生巨大作用。
二
顾宪成讲学始于泾里。时起于隆庆5年,即考取秀才的次年。他开始广收门徒,数年之间声名日盛,讲学之迹愈行愈远。
顾宪成在21岁时候就考取秀才,且应府、县、院试都名列第一,在无锡地区声名鹊起。坊间刻印顾宪成的制义试卷,已经十分畅销。当时顾家尚不富裕,县令周邦杰因为爱才,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顾宪成家,顾宪成之父顾学谢绝了县令的好意,宁肯叫儿子“以研田养耳”。顾宪成从此便开门授徒,“连岁授经,或家居,或应聘,弟子日众”。
相关文献显示,此时期问学者,主要是奔着科举目的而来,殊非顾宪成授业本意。《顾端文公年谱》记载:“公于制举业,意殊不屑,塾间求示者众,恒以笔墨代口语,作《学庸说》,存箧中,戒生徒勿得流传。”日后顾宪成的科举文章汇编为《百二草》刻印出来,作为举业的畅销书面市,可他自己却说:“此非安身立命处,心所冥契,则《五经》《四书》,濂、洛、关、闽,期于微析穷探,真知力践,自余皆所不屑矣。”这里顾宪成的态度更加明确,他认为时文制义并非知识分子真正的“安身立命处”,他心心念念的除却儒家大经大典《四书》《五经》以外,就是宋朝的理学,即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
顾宪成27岁(虚岁),以应天乡试第一名中举,摘取了号称“南京解元”的桂冠。此时其父顾学去世,顾宪成在家丁忧,哀伤毁瘠,但是“四方来学者僦居以待其出,因勉起教授”。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前来泾里投师的学子已经数量可观。此时期门徒可知者史孟麟、丁元荐等,日后大多出类拔萃,术业有成。
三
万历8年,顾宪成考中进士,此后任职何地便讲学于何处,即使身在旅途也论学不辍。
顾宪成在京任职时期,大学士申时行聘请顾允成进京,教授其子申用懋学业,因此申用懋、申用嘉弟兄遂又同时向顾宪成求学。申用懋,万历11年进士,官兵部尚书,著作有《中枢疏草》等。申用嘉,万历举人,历官广西参政。顾宪成此时期还授学同僚之子萧思似,萧思似原来研习王阳明学派,至此始归儒学正统,日后成为著名的“顾门两孝廉”之一。萧思似,举人,后官广西广信知府,著作有《折肱余言》《翠环楼和鸣集》等。
顾宪成在京讲学的最大成就,是与陕西学者冯从吾相授问。冯从吾师从顾宪成,受业于京邸,后于万历17年考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创办关中书院,世称少墟先生,为明代关学之宗。冯从吾是明代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他虽然是东林党人,学术观点却与东林学派不同,被认为“去师门最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而不同、声气相求,也是一段学林佳话。
万历11年秋,顾宪成请假回乡省亲,问学者随踪而至。安希范、丁元荐、王永图等均留泾读书。其时顾宪成所讲授的内容已经主要是儒家学术,而不是时文制义了。万历14年春,顾宪成即将假满回京,接受无锡县令邀请于学宫讲学,士绅云集。高攀龙时年25岁(虚岁),听讲之后,才知道儒学的门径,始志于学。在此时期,泾里讲学景况日见繁盛。《顾端文公年谱》所谓“时留泾弟子视卯、辰间尤盛”,即留在泾里读书的学子,比万历7年己卯、万历8年庚辰时期还要多。
万历15年,顾宪成受降三级处分,外调桂阳州判官,为其出仕之后第一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顾宪成不改初衷,讲学于湖南桂阳。受教者如曾绍芳,于万历35年考中进士,后官东川参议,著作有《林下四箴》《燕游草》《茹荼集》等。
万历17年,顾宪成在浙江处州府推官任上请假回乡,适值母丧,“及门会葬者多,即留泾肄业”。门生们前来举哀会葬,因为顾宪成在家守制丁忧,很多人留在泾里继续受业。其中嘉善夏九鼎、钱士升联袂而来。夏九鼎家境贫寒,勉强带着口粮来到泾里,顾宪成十分器重他,在生活上多有资助,使他能够在泾里读书两年完成学业。夏九鼎初衷本是为了举业而来,但顾宪成却教授他学术理论和时政实务,结果其科举课业也获得突飞猛进。同来泾里的钱士升后考中状元,为明末著名宰相,就义于抗清事业。
万历20年,在推官任上的顾宪成被推举为“公廉寡欲天下推官第一”,得以重回吏部供职。此后,顾宪成被卷入政治纷争,在君权与臣职、不同政治派系之间左支右绌。直至万历22年因为会推阁臣,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顾宪成被扣上忤旨的帽子,削职为民,秋季抵家。
顾宪成之孙顾枢后来对泾里办学的状况曾经作过评述:“下帷泾水之上,灌莽一区,经画四十年,几成邑聚。”他是说,顾宪成和顾允成在泾里收徒授学造福一方,此事顾氏家族苦心谋划经营了整整40年,方有“几成邑聚”之功。此阶段总共14年时间,其间前后约有5年时间顾宪成居家。而在此14年间,大部分时间顾允成并未离开泾里,则泾里讲学并不会中辍。
四
顾宪成自万历22年被革职还乡之后一病不起,迁延到万历24年秋季病情痊愈。这两年多时间,顾宪成主要是以养病和著述为务。夏九鼎闻公旋里,亟来求学,偕至者李衷纯、叶昼、钱士升。而此时,史孟麟等学生也在泾里。
到万历25年,顾宪成眼见泾里求学者日见其多,甚至学子们无处安身,便跟顾自成、顾允成商议决定,他们弟兄三人各自修建学舍收留学子。其兄顾自成大葺“同人堂”,作为集中课士之所,《顾端文公年谱》记载:
连岁弟子云集,邻居、梵宇僦寓都遍,至无所容。公商之仲、季,各就溪旁近舍构书舍数十盈以居之,省其勤窳,资其乏绝。溪之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如也,夕则膏火辉辉如也。过者停舟叹羡,即行旅皆欲出于其途。泾白公乃于“小心斋”之东辟“同人堂”,规制弘敞,萃四方学者及子弟甥姪,月凡再试。泾白公临而课之,自为程以质多士,刻之曰《信心草》。赏罚激劝,会规严甚,试毕,仿糊名易书之法,公亲为甲乙。择其中之可以语上者,朝夕镞砺,期于有成。
当时泾里的民宅、寺庙里都住满了往来学子,顾宪成跟顾自成、顾允成分头在泾河畔的唐家浜溪流旁修建数十间书舍,收留接待往来学子,安排食宿。一时之间,溪流两岸,白天书声琅琅,夜间灯火辉煌,过路的人停船羡慕,即使赶脚的行人也想在这里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读书氛围。在顾宪成的书房“小心斋”东面,顾自成修建起高大巍峨的“同人堂”,由顾自成设置管理规程和考核办法,并亲自授课。每月两次的考试由顾宪成亲自评卷,发现可造之才,着力培养,以期造就。
这时,武进吴钟峦、吴钟嶅来到泾里求学,看到的是学舍刚建成投用之后的另一番繁荣景象。据《泾皋渊源录》载:
偕其弟钟嶅,奉父命以文为贽,谒泾阳先生,即下帷泾溪。时溪旁构学舍数十楹,以馆诸生,后至者村落俱遍。先生时时进而课之于稠人中,所最赏者,峻伯(吴钟峦字,笔者注)与马君常世奇,留供二子楗关读书,终年一氊,文行交砥。诸孙方总角,亦令执经以伺峻伯。
他们弟兄俩来泾里的时候,学舍已成,但是求学者还在源源不断前来,学舍还是不敷使用,很多后来者还是不得不去各个村庄中借宿。吴钟峦亲眼看到的情景是:“先生时时进而课之于稠人中。”也就是说,顾宪成经常会来到“同人堂”,侧身于众多学子中间授课,当时济济一堂的盛况概可想见。
门人钱振先日后追忆道:“端文削籍里居……则与仲兄光禄公(顾自成,笔者注)辟‘同人堂’,萃四方名彦,偕诸群从课业其中。凡今日东南所推宗工大老,当年半负笈泾皋,以望斗瞻溟为快。”钱振先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是在满清鼎革之际。他说,当时东南文坛上半数的风云人物早年都曾负笈泾皋,他们将顾宪成视作星斗大海。可见泾里讲学的影响直到明朝灭亡,兀自傲视群伦,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学子。
万历26年,顾宪成与江浙诸同仁会讲于惠泉之上,会讲于宜兴山中、无锡乐志堂等处,活动范围日渐扩大,活动频率也日渐频繁,但是讲学的中心依然还是在泾里。万历32年,顾宪成等人修复东林书院,讲学的中心遂转移至东林书院。
泾里距无锡县城40里路途。顾宪成每月进城讲学,只好住宿于书院之内,每每苦于奔波劳顿。直到万历36年,顾宪成方与其兄顾自成一起在城内添置房产,房舍位于无锡县城西偏,以备进城时候居住。万历40年夏季,顾宪成冒暑讲学于东林书院之后病倒,回到泾里卧床数日,随后安然去世于家宅正房。
五
清朝初期,顾宪成曾孙顾贞观初撰《泾皋渊源录》,以记录顾宪成、顾允成学术师承。顾贞观初撰此书时便已经去顾宪成的时代较为久远,所载录者均是头角峥嵘、有迹可征者。对于当年负笈泾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此书挂一漏万实属必然。即便如此,《泾皋渊源录》载录门徒可考可计者达60余人。其中,经考可以确定曾经负笈于泾里者,超过20人,如吴之龙,江苏武进人,官江西参政;顾言,江苏江阴人,官浙江按察司副使;钱应娄,江苏镇江人,诸生;史孟麟,江苏宜兴人,官太常寺少卿;丁元荐,浙江长兴人,官尚宝司少卿;安希范,江苏无锡人,官南京吏部主事;王永图,江苏宜兴人,官广东韶州知府;夏九鼎,浙江嘉善人,官福安县令,官衢州府学教授;钱士升,浙江嘉善人,官文渊阁大学士; 钱士晋,浙江嘉善人,官云南巡抚;钱龙锡,上海华亭人,官文渊阁大学士;李衷纯,浙江嘉兴人,官两淮盐运使;缪昌期,江苏江阴人,官翰林检讨;马世奇,江苏无锡人,官左庶子;钱振先,江苏无锡泾里人,官浙江金华知府;吴钟峦,江苏武进人,官南明礼部尚书;李呈芬,安徽凤阳人,以讲学为务;叶昼,浙江嘉善人,以学行著称;何允泓,江苏常熟人,藏书家;华元禔,江苏无锡人,官御史;鲍际明,江苏无锡人,历任宁都县令,等等。以上诸人,均可以确定是曾经负笈于泾里的学子。
另有部分顾氏门徒,不能明确判断是投学于泾里抑或受业于东林书院,姑且不录。惟有两位门下弟子,虽不能断定其投学地点,但属东林学派翘楚,如文震孟,江苏长洲人,吴门文坛领袖文徵明曾孙,天启2年状元,官东阁大学士,东林党后期领袖人物,著作有《姑苏名贤小记》《文文起诗》等。姚希孟,江苏吴县人,为文震孟外甥,万历47年进士,官右庶子,著作有《清閟全集》《文远集》《公槐集》等。
顾宪成一生只有62年的时间,但他讲学的时间长达41年之久。顾宪成在无锡讲学前后累计33年,其中泾里授学约占四分之三,前后累计达25年。顾宪成将最后的精力留给了终生孜孜以求的儒学事业,也将最后的生命时光托付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泾里,是顾宪成年青时候讲学的起步之地,也是他一生倾注时间最多的讲学之地,是创造他学术成就的辉煌之地,更是他学术人生的终结之地。这段历史,不应该也不容被后人所忽视。
参考文献:
[1][明]顾宪成撰,王学伟编校.顾宪成全集卷七十三:顾端文公年谱·年谱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677、1719.
[2][明]钱振先撰.朱太淑人传:惇叙堂顾氏宗谱卷四,12.
[3][明]高攀龙撰.泾白公暨曹孺人墓碣铭:惇叙堂顾氏宗谱卷四,7.
[4][明]顾宪成撰,王学伟编校.顾宪成全集卷五十四:寿念庭周老师七十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300.
[5][明]顾宪成撰,王学伟编校.顾宪成全集:顾端文公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797、1735、1736、1738、1693、1697、1726、1712、1780、1846、1782.
[6][清]顾贞观等.顾宪成全集卷八十:泾皋渊源录,2049、2064、2109.
[7][明]顾宪成撰,王学伟编校.顾宪成全集卷五十八:明儒学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911、1912.
(作者系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太湖》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江知】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