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26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作者:莫兰琼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1   发布日期:2022-12-29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百年探索,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彼此相依、相互促进。各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均是求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富,而且还要让每一个国民都达到富裕,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兼顾速度与质量,也要平衡效率与公平。

关键词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历经百年的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必须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本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演进的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过程

随着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也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主题。中国工业化起步很晚,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晚了整整一百年。实践证明,只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在中国实现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我国现代化道路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式现代化初期(1949—1978)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式现代化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治上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经济十分落后,是一个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大国。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工业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以及国有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来恢复国民经济。为了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1953年,新中国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对个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周恩来同志明确指出,要摆脱贫穷和落后,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下来,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还对“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时间做了粗略的预期,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式现代化初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中国在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农业大国上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这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期(1979—201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得到加速推进。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富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小康”首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联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这一朴实无华的概念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作为共同富裕的前一阶段,“小康社会”是奔向共同富裕的基础。1985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80年代起,到本世纪末,用20年的时间初见成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初步规划的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即从20世纪80年代起的第一个20年,初步建立“小康社会”。[3]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按“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逻辑分步骤循序渐进实现“小康社会”。1997年,在“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第三步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顺序分别于2010年、2020年和2050年实现。

(三)新型现代化时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此,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路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最终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下一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注入了信心、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定义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首次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外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且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擘画了路径、安排了进度,共同富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入党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进一步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我国到2035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新征程上更加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庞大而复杂的,虽然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遵循,但由于各国国情各异,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按照“实现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逻辑思路逐步演进。

二、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在探寻现代化道路时不仅遵循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而且在借鉴先发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本国国情,从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为集中的体现之一,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顿,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同样落后的印度。在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孤立新中国,拒绝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济上对新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断绝与新中国的贸易往来;军事上用武力威胁新中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经济贫困和工业落后的现实困难以及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新中国必须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以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好的发展成效建立起国防工业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以及捍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自始自终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使命。当时,面对艰难的现实国情,通过现代化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使命担当,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自然而然就联系到一起了。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征程。考虑到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国防工业极其薄弱的现实国情,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中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的雏形,为其它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周恩来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工业四方面实现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当时发展形势,用“小康之家”形象地表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内涵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4]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中国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而共同富裕则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在现代化上的根本区别。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剖析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了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平均富裕,也不同于同步富裕,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5]自此,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不仅与贫富悬殊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

三、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要顺利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顺应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具体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适度发展的同时兼顾质量

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是辩证统一的,速度太快无法保证质量、速度太慢势必影响效率,因此,必须有个度。经济只有适度发展才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质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再单纯地追求高速度发展,而是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当然,不单纯追求高速度发展绝不等同于不要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犷式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经济不仅要做强、做大,而且还要做优,进而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二)提升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效率与公平缺一不可,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一要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防止贫富悬殊和两级分化。二要完善分配制度。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等工具的调节力度。三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减少区域差距,进而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区域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经济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协调发展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精神富裕能为物质富裕提供方向指引和发展动力。因此,必须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一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财富,满足人民高品质的生活需要,为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二要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提供精神保障。

(四)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本质上是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两者辩证统一,同等重要。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目的和动力。要实现做大并分好“蛋糕”,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二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收入差距,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把“蛋糕”分得更好更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521/c117092-27036188.html,2015-05-21.

[4]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559.htm,2021-01-2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