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进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路径
摘 要 2021年5月,长三角“两区六市”签订了《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州是环太湖科创圈的核心节点城市,具有山水资源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平台汇聚,历史积淀浓厚、文化特色显著等优势。协同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苏州要克服短板劣势,瞄准环太湖科创圈“四圈一标杆”的战略目标,通过跨区域协同形成科创圈建设合力、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创新要素向环太湖自然人文空间集聚、推动科创圈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关键词 环太湖科创圈;区域合作;长三角一体化;苏州
2021年5月27日,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举行。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宣城市等“两区六市”齐聚无锡,签署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以下简称环太湖科创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环太湖科创圈以“科创+产业+生态+人文”为引领,明确了8项合作事宜,提出了“四圈一标杆”的战略目标。苏州作为环太湖科创圈的核心节点城市,要与其他省市加强协同联动,合力打造国际最高标准、最具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苏州在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国家发改委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年度重点任务当中,于2019年提出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2020年提出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2021年提出建立都市圈常态化协商协调机制,2022年提出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这都是对都市圈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且特别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苏州作为制造业第一强市,集河湾、江湾、 湖湾于一体,在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中,需要在“两区六市”中凸显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苏州“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共建环太湖世界级湖区,推动环太湖地区统筹规划建设,着力在产业创新协作、生态环境共保、文化旅游合作等领域取得实效。
二、苏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一)苏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优势
一是山水资源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苏州拥有约2/3的太湖岸线和3/4的水域面积,地处沪宁、沪杭、宁杭长三角地区三大发展轴带的中心,可充分利用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的航空优势及与上海之间的土地级差地租效益,降低商务成本,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入驻。二是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平台汇聚。苏州环太湖四区分别是高新区、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四区产业基础坚实有力,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1642.55亿元,拥有6家国家级开发区,将近苏州全市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的一半。三是历史积淀浓厚,文化特色显著。苏州具有4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是吴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姑苏文化,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科创圈是生态、科技、文化的融合空间,发挥苏州江南文化的优势,培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环太湖科创圈的发展。四是制度支撑完善,营商环境优越。近年来,苏州积极围绕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市场、人文、法治这四大营商环境建设。
(二)苏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不足
一是与科创圈建设不够紧密。与无锡环太湖地区科创资源集聚不同,苏州太湖沿岸的开发以旅游度假区为主,太湖新城建设主要以房地产业为支撑;加之开发强度限制,环太湖岸线预留的产业用地和创新空间相对较少,创新园区、科学城、金融街等仍在规划建设中。二是产业相对优势并未体现。相对于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吴中、吴江、高新、相城等环太湖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创新资源集聚度还存在差距,在全市区域内的引领力相对优势不足,环太湖5公里核心圈的科技产业优势、人才集聚效应还未形成。三是交通运输条件有待改善。苏州科技城地处城外,至今没有轨道交通,且只有一条太湖大道连接市区,位置相对独立;相对于南京、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苏州环太湖地区迫切需要补上跨区域、国际化人才流动的交通设施短板,解决因通勤不畅延缓创新人才集聚的问题。四是科研资源集聚相对薄弱。虽然苏州科技城已经引进了一些科研院所,但环太湖地区的整体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支撑苏州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的科研资源仍然不足。
三、苏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路径
(一)跨区域协同形成科创圈建设合力
无论是上海还是苏锡常地区,人均GDP都已经达到2万美元,建设世界级科创圈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苏浙两地400多公里的环太湖公路建设为其提供了硬件基础,轨道交通建设再布局也提上了日程,使得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具备了自然地理向经济地理过渡的可能。
一是协同打造太湖品牌。要深化环太湖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整体营销,推进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将太湖沿线的优质文旅资源串联成线,推动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规划,共同提升环太湖科创圈的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城市为基本点,相互链接形成区域内部的创新合作网络,共建环太湖科创圈。苏州要主动对接上海创新辐射,积极承接南京、杭州等优质科教、创业资源外溢,深入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深化长三角科技资源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三是加强产业布局统筹联动。苏州应在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中,注重统筹管理与差异化发展并重,根据各板块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特色化布局产业创新集群。环湖四区要通过环湖合作、跨区合作、分类合作等联动策略,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产业体系,研究部署未来产业。
(二)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从创新发展演进路径看,湾区经济发展可以分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苏州环太湖地区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水岸、信息科技的发展,现已步入数字智慧时代,要聚焦科技创新,构筑世界级科创圈的创新高地。
一是融入和健全科创平台布局体系。目前,苏州拥有6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国家级高新区,建成长三角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下一步要在重点创新功能园区平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健全国家科创平台的“四级”布局体系。二是增强一体化合作创新能力。苏州在科创圈建设中要加强与沪苏浙皖“两区六市”中的其他城市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高校院所和行业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跨地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助推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三是加快高能级创新机构建设。发挥苏州制造业体系完整和经济实力优势,积极争取同央企、行业标杆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高能级创新机构建设,以数字赋能提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能力,形成“锚定加”发展机制。四是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围绕影响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绿色低碳、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攻关行动,聚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技术制高点。
(三)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链供应链
2021年度苏州进出口总额3921.1亿美元,但大量制造企业“两头在外”,即产业链的上游和核心技术在国外、产品销售主要在国外。在全球供应链空间压缩下,原有的外向型经济优势蕴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是继续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全球供应链空间压缩的推崇者是八国集团(即八大工业国:美、英、法、德、意、加、日、俄),八国集团GDP占世界GDP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47%下降至2021年的35%。苏州外向型经济的萎缩是疫情下国际贸易伙伴转化的正常反应,科创圈建设要秉持“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巩固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地位。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正式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对比世界著名湾区的制造业回流和产业链本土化,苏州环太湖地区要继承工业强市的既有路径,继续发展适应科创圈自然生态的优势制造产业,推进科创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建设要把未来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发展,前瞻性布局元宇宙、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四是制定环太湖科创圈产业指导目录。联合毗邻区域,以低碳和绿色为核心,构建以旅游业、会展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协同新型工业、生态农业与传统产业渐进转型,制定符合科创圈生态资源特征的产业指导目录。
(四)促进创新要素向环太湖自然人文空间集聚
针对高端产业创新要素流动受阻的趋势,苏州要主动挑起时代重任、讲好江南故事、传播苏州声音,拉近太湖与最具活力创新要素之间的距离,促进创新要素向环太湖自然人文空间集聚。
一是加快集聚科研机构和科创资源。苏州在科技方面的劣势还比较明显,尤其缺乏国家级科学中心和研究型大学资源。要争取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孵化器等项目布局落户,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大型央企、跨国公司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进驻环太湖地区。二是探讨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创新协会。借鉴东京湾区产业集群建设计划经验,建立由社会贤达领衔,以行业协会、创新联盟、高校联盟、银行、政府管理部门为骨干的环太湖科创圈创新协会,并将协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苏州。协会运营应打破行政分割约束,推进区域间创新合作,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三是大力发展创新飞地。秉持构建开放的创新网络,从服务于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发,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把太湖作为上海大都市圈世界级城市群的内湖。整合苏州辖区内资源,推进省际创新飞地规范化建设,提升苏州创新资源配置和集聚能力。
(五)推动环太湖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苏州应汲取世界级湾区自然生态、科技产业和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经验,综合规划科创圈的发展战略,逐步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齐全、人居环境良好、创新文化包容的区域性创新网络。
一是综合规划整体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展规划框架内,把环太湖科创圈作为联通上海与苏州两地重要的水绿生态廊道和创新集群空间,兼顾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常州“两湖”创新区等地方战略,从开发模式、投资融资、管理运营、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建议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苏州环太湖科创圈战略规划。二是持续打造生态涵养地。苏州土地开发强度实际上已经达到40%,建设用地总规模逼近极限。在长三角核心区,有风景的地方就会有创新活力。环太湖科创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以打造“水、绿、城、产、人”共同体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太湖流域污染联防联治,加大科创圈各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三是树立山水文化的科创圈标杆。苏州要充分利用68.7%的环太湖岸线和72.0%的太湖水域,坚持功能实用主义与舒适主义至上的生活美学新主张,完善环太湖医疗保健、会展服务、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湖湾、大花园、大廊道、大都市区”建设,打造知名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四是挖掘传承江南文化资源。文化始终是环太湖科创圈的重要元素,江南文化能够助力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苏州具有江河湖海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江南基因,在科创圈建设中不断挖掘江南文化精髓,重视文学叙事、地方叙事,让世界感受江南的文化魅力。在具体实施时,要保护好科创圈古镇风貌,开设民俗文化博物馆,推进科创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建设国际休闲旅游集聚带。
参考文献:
[1]段艳红,何悦,胡品平.世界三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与特征[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2(04):27-30.
[2]陈春花.乌卡时代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提升[J].人民论坛,2021,9:32-35.
[3]沈立,刘笑男.全球产业链体系发展态势、格局演变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22(05):53-67.
[4]王霞霞.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南论坛,2022(04):30-34.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江辰】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