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生态宜居农村,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建设任务。
关键词 绿色生态;乡村振兴;三农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民生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建设,创新提出“两山”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乡村发展奠定绿色、可持续的基调。生态宜居乡村的直观体现是整洁舒适,最大限度地保留特色文化。在新时期,建设现代化的美丽宜居新乡村,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将有助于乡村品牌建设和价值提升,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能力。
一、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的意义
(一)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举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也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生态发展层面的要求。具体而言,要在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收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共同促进的发展关系,使乡村发展实现生态优美、农民富裕的新格局。建设生态乡村的主体是人,目标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维护好农民利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任务,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方针,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发展的远景,也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实施的方向和道路。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出台专项政策机制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也要鼓励资金、人员等各项要素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提振农村经济,也要保持乡村生态环境稳定,使乡村成为适宜居住的场所。要在农村产业发展、各类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环境上下苦功夫,以城市建设成果为样板,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减少农村地区在发展中的地区差异,使乡村振兴早日见成效。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将农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好,空气更加清新,居住条件更好的地方。强调农村生态保护不仅要做到位,还要与人生存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乡村建设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下进行,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农民享受到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人的身心愉悦,使农民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农民建设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获得良好的居住体验,需要从排放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开展“厕所革命”等方面做起,这些污染顽疾的解决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因此,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是整治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环境美、居住体验好的美丽乡村的关键。
二、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改造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人居环境污染整治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的庞大工程,需要在建设、养护等各环节耗费大量的资金。当前农村居住环境面临整治资金不足的困境。同时,整治资金的投入方式也有待改善,部分地区存在规划不到位、广撒网式的投资方式,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价值,出现诸如设施建设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使环境整治工作大打折扣。
(二)环境整治模式不当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村部分地区存在不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建设成功经验的做法。比如,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为例,当前农村地区普遍采取户—村—镇—县由下到上的四级生活垃圾处理网络,但是这种跨越城乡、距离远的模式不但耗费了大量财政资金,并且还会形成污染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违背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和初衷。另外,农村地区开展“厕所革命”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尽管建设三格化粪池能够高效地收集粪便,维持了厕所环境卫生整洁,但是忽略了农民回收粪便做肥料的需求,导致部分农户参与“厕所革命”的积极性不足,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环境整治技术适用性不强
在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对垃圾、污水的处理在方式和效果上尚未达成共识,部分地区的基层管理者不考虑农村地区垃圾、污水的特点,缺少前期的实地调研,直接将城市和其他农村地区环境整治的模式借鉴到本地,导致实用性不足,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整治效果不佳等情况。
(四)环境整治机制不健全
在确定整治机制时未能动员农民参与,吸收农民的有益建议,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的资金不足、维护管理机制不足,没有建立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措施。农民是农村优美环境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应主动投身到项目的建设和监督中来,推动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但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眼光比较局限,在该项行动中,主体意识不足,作用发挥不明显,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典型模式
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农村的长远发展,重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2003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致力于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特色村庄。2020年,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垃圾、污水处理点,改建新建98.6%的厕所,保持环境整洁的同时,提高粪污利用率,使乡村更美、更亮、更绿、更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点,为其他地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供参考借鉴。2018年9月,浙江省的“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一)安吉模式
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隶属浙江湖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安吉县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其中对太湖水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成为国家重点督促整改的地区。借助乡村环境改善的大背景,安吉启动了全县环境整治提升计划,结合县域内不同村庄产业发展类型,因村制宜地确定环境整治目标,如观光旅游村、工业发展村等,获得村庄建设和维护的长期发展资金,实现了村庄的长效管理,获取经济效益。
1.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战略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细化程度,这是安吉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为此,安吉从专业角度调研分析了当地农产品特色,决定重点发展“竹子、白茶、蚕桑”,将其打造成为覆盖全产业链、质量可靠的品牌产品,整合当地产业发展相关的优势要素,形成农业发展的竞争性优势,以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获得市场定价权,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2.保持生态优美发展战略
由于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现在安吉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拥有优质的水土资源,具有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的天然优势,也为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吉县致力于解决影响生态保护的各类问题,确保生态建设达标,为当地的农民建设居住体验良好、满意度高的环境,同时,借助优质的生态资源,发展医疗康养、休闲娱乐产业,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3.坚持乡村人文美发展战略
凭借几代村民和基层工作者的努力,安吉已经成为拥有书画村等特色乡村的示范县,在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桐庐模式
桐庐县属于浙江,丘陵地貌,经济较发达。桐庐县坚持本着全县统一发展规划、惠及全部居民的原则,建立县域特色品牌,结合不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特色,区分不同类别,确定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建设美丽和谐农村,桐庐县正在成为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区、示范区、先行区。
1.立足打造“全域景区”统筹全县规划
桐庐县立足全县旅游资源,谋划制定全域景区的建设方案,将县域所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将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大景区,并将整体的建设规划要求落实落细到每个乡村。
2.将环境整治和第三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桐庐县积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进行融合。一是确定不同农村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进行分类,以科技提高农业发展效率,稳定农业发展质量,发展精细化深加工农业;二是在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
3.从细节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
桐庐县打造了一批环境整治、房屋改扩建、污水治理的环保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特色景区。此外,桐庐县统筹城乡资源,建立“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方案,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4.多举措激发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桐庐县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在村内开办老年大学,根据村民的知识需求、文化需求开发适应程度高、针对性强的课程,面向所有农民无偿开放。为了发挥榜样力量,村民自发组织评选影响力大、示范效应强的人物或组织,在农村营造爱学习、守规矩的良好风气。
四、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不同产业类型的协同发展。
(一)积极推进规划先行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缺乏经验示范,时间跨度长,耗费资源多的工程,前期需要进行调研,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才能为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尤其在项目建设实施的初始阶段,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统筹各项资源,进行系统谋划。一是要确保城乡一体发展。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民俗民风等,在城乡一体的发展框架内,确定发展规划。二是要保留乡村生态、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始特色,建设乡土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乡村。三是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取得预期建设效果。
(二)强化组织领导
在“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的机制下,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对全区资源进行统筹谋划,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系统的管理体制。一是在各级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构建贯穿不同层级,各机构高度协作、密切配合,各成员职责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确保各项政策举措按预期要求落实到位。二是要形成奖惩分明、严格执行的考核体系。结合乡村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现状、目标设定,对乡村建设成效进行合理规划,将其建设成生态型、发展型、旅游型等特色产业,并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确定农村发展的考核标准,由上级部门、第三方定期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确定奖惩。
(三)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乡村环境整洁。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村庄道路建设硬化、安装照明设施实现亮化、清理淤泥净化水源等多项措施,全面提升村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住得安心和舒心。
(四)扎实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是基础,始终要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一是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确定发展的产业。找准本地区的优势资源,避免提供单一重复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推进土地流转,降低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立足农村生态优势、农业特色发展第三产业。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发展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三是凝聚农民合力,整合劳动力、资本等各项要素,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四是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出台各项吸引力强的优惠政策,面向在外就业的乡贤广泛宣传,动员其回乡创业。五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并在政策、资金等要素上予以倾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网,2021-10-22.
[2]王黎明.生态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
[3]陈伟.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9(03).
[4]罗其友,等.我国乡村振兴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2).
[5]邹一南,等.抓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8(02).
[6]孔祥智,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01).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江东】
最新期刊
第十二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