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思考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有什么新内涵,无锡劳动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如何转化为促进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20 年3 月,中央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种要素。其中,劳动力在各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都离不开劳动力要素来组织。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水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无锡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现状分析
无锡“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机制。近年来,无锡一直致力于产业转型,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技能水平和文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无锡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与上海、南京、苏州、宁波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 工资水平稳步上涨,但收入差距扩大。2010年以来,无锡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589元,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十三五”初的78145元/年提高到2020年的112490元/年。但2020 年工资总额占GDP 比例仅为10.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差距较大,为1.72倍,较2019年的1.67倍有所扩大。
2. 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但人才外流问题凸显。无锡人才政策的含金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学历及以上人口21867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83万人,高层次人才14.05万人。但横向比较看,无锡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尚有差距,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排行榜,长三角城市中杭州、上海、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分别位列第2、3、6、7、9、12位。
3. 教育培训成效明显,但高级技工荒成常态。无锡重视职业教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2020年职业教育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截至目前,岗前培训、线上培训、以工代训和安全技能培训累计达101.7万人次。然而,市场求人倍率持续走高,2021年4月达1.49,多年来呈现的人岗平衡状况已逐渐被打破,用工市场朝着“岗多人少”方向演进。
4. 人力资源市场持续繁荣,但规模偏小。截至2020年底,无锡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456家,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高级人才寻访(猎头)、人才测评、管理咨询、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云服务、互联网+等新型服务业态。但产业规模小、机构数量少、缺乏“独角兽”机构。2019年度无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约为325亿元,仅是苏州的50%、上海的8%。以机构规模来看,目前无锡社会机构(含派遣企业)仅是苏州的60%、上海的15%。以从业人员来看,从业人数为2万人左右,低于苏州的3.6万人和上海的5.3万人。
5. 要素评价激励不断优化,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发力。近年来,无锡不断畅通各类专技人才评价申报渠道,在无锡就业、缴纳社保或档案在锡的专技人才(含港澳台、外籍人员),都可在无锡申报职称,且职称评审进一步社会化。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和高校、科研院所适度提高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准线,公立医院试行院领导班子绩效年薪制,卫生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可按不低于科研成果转让收益的50%进行奖励。但绩效考核和分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要素的民主测评很难有效区分绩效水平差异。尽管政策支持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业绩人员倾斜,允许主管局和单位进行二次分配,但实际中却出现“操作难”。
三、“十四五”期间深化无锡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一是全面取消江阴市、宜兴市行政区域内落户限制,落实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市区范围内全面取消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技术工人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来锡就业人群的落户条件。二是按照中央和省有关部署,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户口跨省迁移“一站式”办理,加快落实省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三是完善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基层机构提档升级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2. 切实提高工资水平,充分体现要素价值。一是编制无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中”“提低”改革、城乡资源要素一体化配置体制改革等行动实施计划,推动增收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建立各方有效参与的工资协商机制,确保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探索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养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内生动力。三是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畅通社会参与慈善渠道,完善公益性捐款税收优惠和慈善褒奖制度。
3. 加强引才聚才,畅通优秀人才流入通道。一是抢抓海外人才回国窗口期,大力引进国际一流人才,持续公开选调海内外青年优秀人才,畅通海外人才来锡工作通道。制定“太湖人才计划”4.0,推动高校院所改革,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制定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持续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二是充分承接上海等地优秀人才资源的溢出效应,创新“用人单位+项目+人才”等精准化引才用才模式,促进人才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协同发展。三是推广“科创飞地”经验,吸引高端紧缺型人才多渠道异地交流合作。积极引导无锡企业在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高校附近设立研究院,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采用“线上研究院”“专家周末驿站”“星期天工程师”等模式,构建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长三角科技人才来锡工作。
4. 强化教育培训,拓展劳动者发展后劲。一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发展各类各层次教育和在职培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技工教育融合发展,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增加劳动者职业和工作岗位选择机会。二是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政府部门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员工培训体系。三是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职业培训侧重点。政府部门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政策体系,发挥好政策对培训的引导作用。
5.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有序流动。一是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鼓励现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升级、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二是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精细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向金融、科技、信息等方面融合。三是鼓励以多种方式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引进产业集群核心产品、龙头项目和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对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产业园的实行奖励。
6. 完善评价制度,拓宽人才发展通道。一是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二是建立完善与市场相适应的新职业新工种职称评定标准快速响应机制。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三是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事业单位收入自主分配权,落实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科研绩效、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有关政策。探索对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名校人才时适当放开薪酬限制。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