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互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向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是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速度较快的一批人;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些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未必完善。因此,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完善政治辨别能力,强化思想政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当前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方面的交互性,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目的。
一、 交互性
交互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通常被运用于计算机和多媒体领域,但是应用的领域不同其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人机交互进行研究。计算机人机交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机交互和人机界面。首先,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写HCI),它是专门研究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计算系统以及相关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其次,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简写HCI),它在计算机系统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人机交互与人机界面是两个有着紧密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操作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着计算机系统是否“友善”,即人机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功能主要依靠外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出。而可供人机交互所使用的设备则是键盘显示、鼠标以及各种模式的识别设备等。这些设备相应的软件就是提供人机交互功能的操作系统。人机交互部分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控制有关设备的运行和理解,另一种是执行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传来的有关各种命令和要求。人机交互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它既可以解决用户如何使用计算机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用户如何设计一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计算机系统的问题。在人机交互的不断发展中,人机交互已经发展到了多媒体、多通道的智能人机交互阶段。
二、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以现实需要为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入推进,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理想效果,但未能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开展,导致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程的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且思政课程理论较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就会很迷茫。因此,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信心。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正逐步成为当前大学生阅读的趋势,而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以往学生传统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无法为学生带来全面系统的阅读分析,也无法代替全面阅读为学生带来的效果。阅读者缺少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与理想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高校教研活动大部分都是独立进行,学校内部教研室之间也缺乏系统性和同步性,无法实现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就感不足。另外,由于高校各个教研室教学内容不同,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以及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衔接。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较低,而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意,就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进一步造成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所预想的理想效果大相径庭。
其次是学生所学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由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等情况,从而导致听课效果不佳,在课堂中无法理解课堂内容。而且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都一样,他们认为只要考试能通过就算完成了任务,缺乏从更高层次正确认识思政课对个人的影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存在着学生理论测评分数偏低,需要背诵和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牢固等情况,通常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理论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逐渐从脑海中消失。以致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布置的任务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等现象,令人担忧。
因此,只有抓住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建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三方面交互的立体空间布局,才能真正以现实需要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相较于单一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平台更为多样化,通过将课堂平台、实践平台、备课平台以及优秀成果展示平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交互教学的目的。另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不断熏陶大学生,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具有先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新青年。
三、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交互性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三方面交互的立体空间布局,同时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展开教学改革创新,将课堂平台、实践平台、备课平台以及优秀成果展示平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 回归基本原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首先是回归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中悟真理。真理往往是从基本原理中创新出来的,原理的逻辑性、系统性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准则,因此大学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明确的认知,即做到理论自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中仍然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高素质、高水平大学生。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要让大学生明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注重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能力,引导大学生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为学生走向正道明辨方向。虽然这种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立即见到成效,但是长期坚持必然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积极的影响。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平台
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可以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由于思政课在教学时通常都是以教研室为基础进行不同内容的教研,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高质量完成自己教研内容的课程,推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发展。高校各教研室也要从以往的单独教学向局部教学转变,同向发展,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充分用好马克思主义原著以及辅导读本,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将理论内容与时代发展中的热点相结合,深层次挖掘教学。
(三)建立小组学习平台
小组互助平台的建立,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促进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互。在小组学习平台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学习平台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学生主体灌输理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四)建立优秀实践成果展示平台
优秀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了解。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该平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将实践教学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大学生的视野宽广,动手能力较强,在建立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让每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另外,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还能够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不同民族的学生互相了解,减少矛盾。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向就是交互性,即增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通过该立体空间格局的建立最大限度调动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针对性,培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富有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新青年。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责任编辑: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