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方向,是发展新动能的活力之源,按照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7大类产业。无锡市滨湖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抢抓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滨湖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全区列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共59家,占全区规上工业单位数(433家)13.6%,以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节能环保产业为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较小,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属空白。59家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06.24亿元,同比增长13.9%,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4.8%,比2019年度提高3.3个百分点;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0.46亿元,同比增长9.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
从板块集聚度来看,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居首位。2020年,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家,占全区企业数的20.3%,实现产值88.35亿元,占全区总产值42.8%,对全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为蠡园经济开发区、无锡山水城、荣巷街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29.3%、11.9%、6.4%;胡埭镇、河埒街道、蠡湖街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较小,分别仅占5.0%、2.6%、1.9%。从产业分布看,在七大产业中,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生物产业、蠡园经济开发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无锡山水城的节能环保产业是全区规上工业的特色产业和领头羊。
从产业集聚度来看,生物产业比重近半。以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医疗器械制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是滨湖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集聚了华瑞制药、药明生物、辉瑞制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现有规上生物产业企业12家,2020年1-12月实现产值87.92亿元,同比增幅17.2%,占七大类比重为42.4%。从单个企业看,生物产业几乎和其他六类产值合计相当,平均单个企业实现产值7.33亿元,是七大类产业平均单个企业产值(3.5亿元)的2.1倍。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从产值增幅看,生物产业同比增幅(17.2%)高出七大类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是平均增幅的1.4倍。从细分行业看,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实现产值84.75亿元,同比增长22.4%,占生物产业9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实现产值1.57亿元,同比增长34.2%;生物药品业实现产值0.95亿元,同比下降74.7%。
二、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跃进的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仍然有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一是部分产业债务风险较高,金融投资机制尚待完善。处于发展初期的科创型企业大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只能通过举债高杠杆经营来获得较好的发展速度。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难以形成比较优势。难以集中本区域的优势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产业发展定位与无锡市其他区域乃至长三角地区高度重合。三是龙头企业不够突出,产业盈利和运营能力较低。和国内先进城市比较,除了拥有药明康德的生物产业情况较好外,其他行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行业龙头引领和带动,行业完整产业链条并没形成。四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联系需加强。滨湖区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优势互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不够。五是高端人才短缺,用人成本高企。尽管滨湖区人力资源丰富,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仍然非常短缺。
三、滨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1. 高定位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是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规划空间布局。重点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业相关度较高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带动重点企业、系统方案解决和关键部件制造企业集聚。二是做好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设置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用地、产业用地、公益性用地和生态用地比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效益红线和蓝绿空间比例红线。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谋划空间产出长远利益最大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需要载体的极致化和持续升级能力,空间规划要留有余地,与周边相关产业载体形成有机协同。
2. 高水平集聚新型研发机构。一是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着力建设一流的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依托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联盟,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二是主动参与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承接上海高端外溢产业项目和北京产业化项目区域研发中心。加快对接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结合区情出台区级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
3. 高效率推进创新企业培育。一是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全力扶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投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培育一批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整体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打造优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企业创新竞争力。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力度,加强人才培训、资金扶持、金融支撑、共性技术供给等支持政策,降低企业在成长初期的外部成本。
4. 高水准引育各类专业人才。一是加快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快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和区“滨湖之光”人才计划,吸引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和团队来滨湖创新创业。二是大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人力资源培训。充分发挥国家超算中心等载体的品牌效应,鼓励园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机构合作,在园区内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才供需信息、人企对接等工作,根据有关政策提供相应的补贴,增强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积极与相关部门争取,为其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就学创造条件,协同解决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在人才档案管理、人才引进、外地人员落户手续办理等方面加强服务工作。
5. 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区财政专项基金和投资公司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投融资担保等形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旗舰型”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特殊政策,增强“招大商、引巨资”的竞争力。二是创新园区土地开发政策。允许配套区内的部分开放性空间、绿地广场、非硬化地面的闲置空间等类型用地纳入非建设用地管理,通过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用地指标。三是提升政策执行的组合效应。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内注入可用资源,鼓励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灵活选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等方式使用工业用地。科学落实政策支持、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差别化措施,按照园区的土地再利用、亩均税收增幅、环境提升等方面成效进行奖励。
【责任编辑: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