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模式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近年来,无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转化效益已初步显现。然而,无锡当前的转化模式仍缺乏系统性和迭代升级,生态环境优势的高质量发展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快车道、城市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无锡应尽快破解生态环境优势转化难题,推进美丽无锡建设,将自然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社会财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无锡生态环境的优势
(一)资源条件优越
1. 山水自然资源俱佳。无锡包含397.8平方公里的太湖水域,沿太湖一线自然风光秀美,景观资源优越,被誉为“太湖明珠”。湿地资源方面,2020年无锡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2%,建成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26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有量达10.75万公顷。
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生态资源、宜居宜业环境衍生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互融发展。无锡拥有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名人故居众多。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 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无锡全年减煤270.3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水平苏南最低,超额完成年度降低目标和“十三五”节能目标要求。
2.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无锡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7%,两项指标均达到省下达的目标。域内13条主要入湖河流及3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标准,太湖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的目标。
3. 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等政策法规在省内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实现法治化,“点位长制”“河(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实现全覆盖。在全省首创设立环保检察官办公室,加强司法联动。
4.生态创建工作有成效。近年来,无锡先后入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试点城市,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首个建成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已创建2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5. 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风貌。无锡扎实推进“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所有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大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改造试点,首批107个试点村农房建设全面完成。精心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累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
(三)转化效益初步显现
作为主要转化路径,无锡旅游发展持续向上向好,是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荣获“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称号,2020年共接待游客60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9亿元,涌现出拈花湾、鼋头渚等一批生态环境优势转化品牌。生态环境优势溢出效应不断凸显,无锡已连续三年获评内地最佳宜居城市,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落户无锡。
二、无锡生态环境优势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转化基础不牢
1. 资源能源约束趋紧。据统计,无锡土地开发强度已达32.5%,全省最高,已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十三五”期间无锡工业综合能耗呈增加态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未彻底改变,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比,无锡能耗强度依然偏高。
2. 生态环境负荷较大。2019年无锡人口密度达1424人/平方公里,是全省的1.9倍,高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总体上生态成本透支、环境容量超载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3. 环境质量尚不稳固。太湖藻型生境条件尚未改变,国省考断面优III类比例全省排名依然较为靠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优良天数比率与苏州、杭州存在一定差距。
(二)转化路径不畅
1. 转化形式较单一。转化形式以直接转化为主,观光旅游、生态产品粗加工和由农家乐和渔家乐等升级而来的民宿等是当前转化成果的主要形式,这种转化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尚未转化为对高附加值、环境友好产业的吸引力,间接转化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 转化融合度不够。生态旅游是践行“两山”理念的良好载体和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来看,无锡“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均不足,缺乏类似“旅游+文化+康养”“旅游+文化+体育”这样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模式。
(三)转化水平较低
1. 转化的科研支撑相对薄弱。如生态农业方面,新成立的“一院五所一中心”农业科研机构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主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在业内具有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多,在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三农”政策研究方面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彰显。以生态农业为例,目前无锡只有阳山水蜜桃、宜兴阳羡茶叶等为数不多的区域公共品牌销售过亿,其他特色农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长期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锡”字号农业品牌。
(四)存在转化障碍
1. 法律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并未对自然资源产权、排污权等进行统一规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基础薄弱、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2. 生态资产缺乏精确核算。无锡目前仅掌握生态用地和生态产品的实物量及变动情况,没能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生态资产状况没有得到全面评价。
三、无锡生态环境优势转化的路径思考
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按照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当好江苏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要求,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124”模式,着力在自然生态、城乡宜居、全域旅游、产业创新上做好文章,重塑无锡竞争优势,将其打造成文明和谐美丽的区域中心城市。具体来说,就是需把握一条工作主线,协同两大转化路径,聚焦四个转化目标。
(一)把握一条工作主线
以建设“美丽无锡”为工作主线。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无锡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美丽无锡建设绘就了美好画卷,让城乡环境更加洁美、城乡品质更加精美、城乡生态更加优美、城乡生活更加和美,这为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协同两大转化路径
一是直接转化。立足绿水青山这一资源本底,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通过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双向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区域内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转化,做优、做强绿色经济。
二是间接转化。跳出绿水青山资源与空间的局限,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将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转化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创新环境,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和高层次人才,使绿水青山产生更大、更优的金山银山效应。
(三)聚焦四个转化目标
一是聚焦宜居。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快构筑“北滨长江、南抱太湖、河荡纵横、城绿相融”的生态格局,将无锡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
二是聚焦宜游。着力突出无锡的山水特质、湖湾特色和滨江特点,以沿江生态修复带和沿湖生态保育环建设为重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加快构建以生态为本、资源为基、文化为魂的大旅游格局,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聚焦宜业。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要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理念,用科技创新推进无锡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进而实现无锡制造向无锡智造和绿色智造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智造中心和绿色发展典范之城。
四是聚焦宜创。根据当好江苏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全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有效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打造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创新名城。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知】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